Blue Monday! 讓上班族崩潰的藍色星期一由來

張愛玲在小說《半生緣》中曾經形容過,小時候看日曆,看到印成綠色的禮拜六,比紅色的禮拜天還要高興,因為「禮拜天雖然是紅顏色的,已經有點夕陽無限好了。」雖然小說描寫的年代久遠,但星期日那種隔天就要上班上課的惆悵,和星期一的倦怠感,還是一樣的,所以收假後的星期一又被稱為「藍色星期一」(Blue Monday)。一般的解釋是,英文中「藍色」有憂鬱的意義,所以「藍色星期一」就是因為上班而讓人憂鬱的星期一。但是,除此之外,有沒有別種解釋的可能呢?

我們發現,在歐洲中古時期就有「藍色星期一」(der blaue Montag)這個詞了。有人說,因為星期日工匠們喝醉酒後鬧事,最後甚至打架,星期一帶著滿身淤青去上班,所以稱為「藍色星期一」。

工匠工作的場景

Düncher

中世紀的裝修工人。畫作年代約為西元1425年左右。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也有人說,在德國北部,藍色這個字有喝醉酒的意思,工匠在星期日飲酒作樂,到了星期一在宿醉狀態中(也就是藍色狀態)回去上班,因此有了藍色星期一的說法。

釀造葡萄酒的情景

另外,還有學者表示,中世紀的標準德語中,藍這個字有空虛、空洞、沒有內容的意思,藍色的天空也含有無限天空的空虛,無法捉摸,超越想像的遙遠意義。因為銷假後的星期一,手工匠們處於空虛、發呆的狀態工作(現代的上班族也是一樣),因此出現藍色星期一的名稱。

麵包師傅烤麵包的場景

另一個說法是,在基督教四旬節(也就是復活節前的四十天到復活節的前一天)的星期一,教堂的祭壇會掛上藍色的布,所以就有了「藍色星期一」的稱呼。

不管是哪種解釋,除了四旬節之外,其他都和對於工作的倦怠感有關。歐洲中古時期的工匠,平均每天的工時是十五到十六小時,學者認為,如果不是基督教有許多節日可以休息,光憑每週一天的星期日休假,根本不足以支持人們的工作意願。相比起來,現代的勞工工時還是稍好一些,大家別再憂鬱,趁著冬天還未來臨,抖擻起精神工作吧!

 

 

參考資料:阿部謹也著,李玉滿、陳嫻若譯,《在中世紀星空下》,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年。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