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誰呢?他們是日本時代曾經住在今天花蓮吉安鄉的一群在臺內地農夫,以最近流行的用語來說,就是「灣生」。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們引揚回日本,卻又被當地日本人排擠,因此組成了「臺灣村」,這些人的父母,就是20世紀初期,臺灣還是日本殖民的時候,被總督府官方政策引導與鼓勵下,來臺灣東部發展農業的一批人,其中一批,就落腳在花蓮吉安鄉,當年稱為「吉野」,之後,還有位在壽豐鄉,當時被稱為「豐田」的村莊。
從歷史到科技,和人文有關的故事、新聞
他們是誰呢?他們是日本時代曾經住在今天花蓮吉安鄉的一群在臺內地農夫,以最近流行的用語來說,就是「灣生」。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們引揚回日本,卻又被當地日本人排擠,因此組成了「臺灣村」,這些人的父母,就是20世紀初期,臺灣還是日本殖民的時候,被總督府官方政策引導與鼓勵下,來臺灣東部發展農業的一批人,其中一批,就落腳在花蓮吉安鄉,當年稱為「吉野」,之後,還有位在壽豐鄉,當時被稱為「豐田」的村莊。
今天是很多人因為雙十一相關促銷,上網購物失心瘋的日子,或是出門買蜂蜜檸檬的好時機。
不論你是要湊購物金回饋或上網從淘寶集貨到臺灣,也不論你有沒有花錢買到蜂蜜檸檬汁喝,今天都是花錢的一個日子(不過,又有哪天不花錢呢)。
臺灣大學離正門較近的土地公祠(不知為何現在叫做離客家文化較親近的伯公亭),名氣響亮,松坂豬今天要介紹另一座跟台大有關的土地公廟。特別是生活在台大後門生活圈,例如社會系、社工系、新聞所、電機系等等的學生,這間土地公廟與這些學生關係反而比較近,但大多數的人可能都不太知道這間下內埔(庄)土地公。
這幾張照片是日本長崎出島的招待所與相關建築。
出島,是當時日趨排外的日本政府,特惠給荷蘭人居住營業的居留地,出島本身就是填土造港的人工居住處,只有固定的出入口可以接觸到日本領土的日本人,其他荷蘭人都要待在出島上。
這樣的一個地方跟臺灣有甚麼關係呢?
三重很長,以疏洪道和高架橋切割;多的是從中南部上來發展進而定根的人群,所以多的是雲林等地的同鄉會。你若有朋友住三重,也許他新年回的老家就在雲林。也因如此,多的是從中南部帶上來的信仰宮廟。
布拉格一處名為Divoká Šárka的保護區山丘上,這可能是我在歐洲爬過最高的「山」了,生性懶惰,鮮少離城。保護區離市區不遠,有湖、山、水庫,據說是生性愛好郊遊的捷克人居家同遊的絕佳去處,夜深的時候山丘無人,連地上走道都看不清楚,星空明亮,帶點寂寥的絕佳賞星時候,很美。
看到這邊一定有人會想問,這些資料,應該不會任意給國家組織,不至於有公安與監控問題。那我們只討論數據運用,資料服務看似都是免費的,但說到商機或廣告用途呢?
未來,想必不只是移動資訊與店家這樣的連結與下廣告而已,包含著更加細節的消費喜好傾向與推銷時機,想必都在推行中,並且跟商業廣告與產品設計等產業,做了深刻的連結與推銷。
免費的最貴,就是這樣的道理吧。
好吧,樂觀來看,要是出遊拍了太多照片可是就想起不來是哪一面的富士山樹種,或哪座古都的哪尊大佛名稱,過不久,應該都能隨拍隨認了。
這是作者自己泡的兩杯拿鐵,可惜沒有過關XD被認成卡布奇諾了啊。
比以前版本的圖片搜尋更精準,比以前的文字翻譯還清楚,然後即時、全面,並能不斷延伸推薦類似的照片與景點。
又或者,雖然人像不能丟到大數據裡面分析,但自己電腦內用小軟體讓電腦自動分類是可行的。
家裡的老照片背景建築,或某位重要名人的遺失傑作,或百年前大合照那些不知道名字默默站在一旁的人,也是能用這些方式,來讓文本重新被閱讀,變得更加厚實有故事。
失落的建築只有一張老照片?沒關係,召集網路同好找出更多張,更多分析,更多故事會浮現。
雖然沒有政治與國家監控那樣嚴肅可怕,但隨著拍照與上傳,喜歡的景點、餐廳、網拍網頁停留時間、喜愛的花色、特定風格的美術品線條,這些Google早就在做,也早就給廣告商使用了。
行為痕跡累積消費喜好的紀錄,紀錄用地理資訊、照片、色彩、菜色、價格的方式經系統分析並回饋到廣告系統內,然後在使用者使用電腦與手機時,在最恰當的時機點出現吸引目光的廣告。這是已經行之有年的網路廣告策略了,未來只會更精細而已,是好是壞?難以判斷,但可以知道人類行為累積的數據與形式會被分析地更加徹底,一目瞭然。
寫在前面,這篇文章中的每一張照片都是我自己拍的,並用搭載Oreo的PixeL系統內的智慧鏡頭來分析。都有移除地理資訊,可以點進去看分析結果並猜測Google是依照什麼線索給出了對或不對的答案。
………
如前文提到的部分,另有HDR+的軟體照相辨識技術,此HDR+是軟體運算上的新技術,跟一般手機上面的功能是不一樣的,目前除PixeL外,只有旗艦手機能有機會改機加入此技術,讓照相品質更好更討喜,可惜我手機限制,不能操作這個功能,有興趣的人可以再上網查詢。
再來就來提讓我感到驚訝的部分,相片即時辨認又往前跨一大步了,而且大眾未來都能使用。
想知道這是什麼環境嗎?別家店有沒有類似的窗簾造型呢?眼前招牌上賣的娃娃,除了直接搜尋俄羅斯娃娃外,也有可能用拍照的方式,直接找到其他造型,或由手機認出這其實是活人的頭而不是娃娃…XDDDD…好啦開玩笑的。
最新的狀況是這樣的,手機端可以任意拿過去或現在拍的照片,按下智慧搜尋,然後軟體會多管齊下,從照片上面的蛛絲馬跡,例如字體、室內室外、位置標記、物體形狀、建築樣貌等等,來做辨認。
搜尋自家貓咪時雖然沒有直接資訊但依然辨識出了毛色類似的貓咪
更可以從單一線索就做出辨認,這點對愛看景色、建築、花草、畫作藝術品的人來說特別實用。
例如,我拿了兩張自己拍的建築照片,已經「刻意移除所有字面與GPS資訊」,但很快地Google依然能認出詳細地點,並提供相關資訊。
而對不太明顯單一的多主題照片,例如室內聚會眾多餐點、過於複雜繁盛的樹木花朵,或是也能給出一定程度的延伸資訊。
照片上若有文字,跟之前的翻譯軟體一樣,軟體辨識後能同時提供可複製貼上的文字供用戶使用。
最值得深思的一項功能在這裡,人臉部分,被刻意拿掉了,雖然我們的手機陸陸續續開始對手機內的人像照片做辨識分類,但這程度不一樣。
因為一般人的手機和電腦,所存有的照片多半是自己生活環境的生活照片,而且較為隱私,扣除Google,他人無法任意拿來對照搜尋,無法從Google大數據系統中索取資訊。
即便經過美圖秀秀大量處理歷史人物圖像,智慧鏡頭依然知道這是人物造型而不給予辨識
不然,路上偷拍的變態,或者警察跟監想找抗議人士,就能隨意一拍,然後用軟體丟進Google大數據電腦裡,用所有世界使用者上傳的照片當作目錄,對照出眼前陌生人的身份了……
當然,警察有自己的查詢系統,但這規模不能相比,如果整組資料中心送給國家組織,那簡直就是寶藏。可以想見,Google資料庫那些難以計算的附有人臉的相片,再配上照片的GPS,把範圍例限定在台北市區,那用電腦雲端來追蹤一個人的出沒,或一個人半年來的行蹤,與誰碰了面做了些什麼,都不是難事。
而且這將不只有移動軌跡,更有鐵證如山的高畫質照片,畢竟,自己不想露臉,但這麼多的聚會照片總會有幾張上傳到Google的。如果不小心在鬧區的瞎妹鬧弟自拍背後出現,系統是可以自動辨識出來人臉並知道位置的。過去兩年的Instagram,照片標記用地圖方式呈現,的確也讓有心人士能跟蹤愛慕的人知道對方上一個打卡點與最近打卡點座落何處、住在哪裡。「打卡」算是自己願意提供地理資訊給大眾,那被照片上傳的你我他呢?
待續
松阪豬拿起了手上的手機研究起ROOT和刷機,以便渡過外頭的寒冷與雨滴。
分享不用買PixeL手機就能先嘗試這些功能的方法之一,以及不久之後安卓手機更新的未來大方向。
首先,先講我的機體限制部分,其實我使用的是Motorola手機,過去一度被賣給Google的它,雖然現在是聯想的子品牌,但系統方面依然跟Google老東家很貼近。
What Pixel and Oreo system bring to the table?
當Moto G5 Plus 成功以pixel內容開機後真是感動啊
驗明正身有沒有懷舊的Hello Moto 你好機車的老梗出現在腦海中呢
Moto這台7000元不到,但卻幸運地可以用一些有點宅有點難的方式,將手機介面重灌置換,改成昂貴Google親生子PixeL的內在。
默默地很開心,因為不用多花錢XDDDD乍看之下還真的有改頭換面成高階手機的感覺,嘿嘿。
但部分功能如相機還是會變得半殘怪怪的QQ
因為是整個系統的完整重灌,所以,PixeL的領先功能我也可以操作。如子母畫面功能,和提早進入特定選項的設計。
例如,導航部分,我能直接一步就從桌面選到地圖內的住家地址開始導航,而不用點開軟體再一步一步操作。
安卓升級到8.0 Oreo後可以在桌面捷徑直接跳選功能
googlemap也可以以子母畫面(Picture in Picture) 的方式存在桌面上一角落
然後,這個導覽畫面可以用子母畫面的方法留在桌面,讓我操作別的事情,如圖顯示。當然,前一代的分割,畫面也是可以操作的。
此外,以前要喊OK GOOGLE,喚醒語音搜尋,現在可以進一步用Hey Google發音,啟動搜尋,必須說Hey Google念起來真的順暢多了
不過這功能,跟個人助理一樣,依版本和地區不同而有限制
接著,就是新的相機HDR+技術,和相片辨識能力的推進了,很可惜我的Moto手機無法支援照相新技術,但可以使用辨識功能,這真的是一項帶著可怕的進步,我會再另外寫清楚一篇。
天主教在世界各地的在地化特色,一直以來都是各方討論的重點,例如中南美洲諸國、菲律賓,還有台南那座充滿地方廟宇風格的天主堂。
天主公教會道明會與幼稚園
而這間1999年在台北吉林路與農安街交叉路口上的天主教道明會,也很有趣。你能見到天使站在紅色燈籠狀的入口柱上,另有精緻典雅身著紅衣的耶穌,立在大大的「耶穌賜你們平安」標語上。
很有特色的一點,就是貌似雙塔的大樓設計,紅色綠色線條成了十字架意象,兩片純白牆面前竟然放了兩座精緻等比例(應該就是一比一實物比例了)的哥德風教堂屋頂尖塔。
而最有趣的應該就是貌似雙塔的大樓設計,紅色綠色線條成了十字架意象,兩片純白牆面前竟然放了兩座精緻等比例(應該就是一比一實物比例了)的哥德風教堂屋頂尖塔(或神龕?不確定)。
尖塔之於教堂的關係,可見這張照片,是19世界末刻意復古採用哥德風格的匈牙利布達佩斯漁夫堡教堂。
平常在台北路上,就松阪豬的觀察結果,有相當多天主教或基督新教浸信會的教堂建築,不知道大家平常有沒有也觀察到什麼漂亮的教堂建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