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影《金牌特務:機密對決》的人應該對劇中的反派毒梟罌粟(Poppy Adams)對糖的評論有點印象。她說:「糖的上癮程度是古柯鹼的十倍。在美國,糖帶來的死亡和苦難也比古柯鹼要多。但糖還是合法的!賣糖的人可以進入富比士全球富豪榜前500名,賣古柯鹼就要去坐牢。這是什麼世界啊!」
雖然糖上癮症早有科學根據,醫師也呼籲大家進行減糖飲食,但糖的魅力就是那麼難以抗拒。今天我們就要來談談,到底糖是怎麼一步步奪走了歐洲人的心。
這裡要談的糖,是蔗糖。蔗糖是東方的產物,經過貿易,逐漸向西方傳播。東漢末年的地理書《神異經》就提過:「南方山有甘蔗之林,其高百丈,圍三尺八寸,促節多汁,甜如蜜,咋囁其汁,令人潤澤。」甘蔗汁可以提煉出砂糖,但是甘蔗一開始只生長在新幾內亞、南洋群島、印度及中國華南等地。對歐洲人來說,糖是一種奇特的外來佐料。和香料一樣,古代歐洲人如果想要吃到糖,必須花大錢透過貿易才買得到。

古代東方貿易地圖。巴比倫人在波斯和印度北方有著廣大的貿易路線,以獲得黃金、寶石和染料。他們從坎大哈和喀什米爾採購羊毛,並從戈壁沙漠購買祖母綠、玉和其他寶石。海路貿易路線則從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口出發,到達印度西海岸和錫蘭。巴比倫人從這些地方進口木材、蔗糖、香料、肉桂和珍珠。資料來源:维廉·司衛顿(William Swinton)著,《世界史綱:古代、中古、近代,特重文明史和人類的進步》
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面,地中海人想辦法在地中海地區栽種了甘蔗,並自行掌握製糖技術。威尼斯人十二世紀時在耶路撒冷王國實驗製糖,威尼斯的柯尼爾(Corner)家族十四世紀時則在塞浦路斯擁有很大的糖產事業。

中古世紀糖廠使用的結晶漏斗和糖漿冠,出土於塞浦路斯的斯馬利群島,年代約西元1450年左右。照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隨著歐洲人對糖的追求,以及糖較從前容易取得的背景下,我們在中古世紀的飲食醫療書籍中,也可以看見糖的身影。例如一本十四世紀的法文書就提到,「橡子」可能對女性生理期產生影響,要避免這樣的危害,最好是把橡子烤過,再搭配糖一起吃下去。
另外,書中對於另一項食物「大麥湯」的描述則提到,大麥湯在天氣炎熱的地區對年輕人很有好處,可以促進膽汁流動,但也會造成腸胃脹氣,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最好也是拌了糖再吃下去。

畫中的女子正在服用大麥湯。從房屋的裝飾及一旁的兩位婢女看來,這名女子至少出身中等之家。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到了十六世紀,糖的使用更為普遍,西元1560年,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的醫師報告說:「人們用糖而不用蜂蜜……眼下幾乎沒有食物沒有用上糖。糖被用在糕餅中,被加進葡萄酒裡。水摻了糖不但好喝,而且有益健康。肉被撒了糖,魚和蛋上面也有。我們用鹽比不上用糖那麼多。」
除了加入食物料理、提升風味之外,糖在中古時期也被做為保存食物之用。在沒有罐頭和冰箱的年代,糖漬、鹽醃、醋泡和風乾都是歐洲人保存食物的方法。
十六世紀,隨著葡萄牙人和西班牙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他們很快地把甘蔗園移到美洲殖民地去,並透過非洲的奴隸貿易,將奴隸運送到美洲的甘蔗園進行勞動,以滿足歐洲人對糖的狂熱需求。

這是一幅描繪美洲甘蔗園的石版畫,畫中的男女工人都是被奴役的印第安人。圖片來源:加里·納什等著,《美國人民:創建一個國家和一種社會》
十八、十九世紀,隨著咖啡、茶席捲歐洲社會,這些加糖熱飲的普及進一步帶動了對糖的需求。同時由於美洲製糖業的高度發展,糖的供給無虞讓歐洲人吃上了癮,加糖的茶和咖啡逐漸成為人人都能享用的飲料,無糖不歡的世界,終於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