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lessandra Potenza 編譯:歷史小豬

雪豹已經不再被視為瀕危物種,但牠們還是很脆弱。│圖片為Julie Larsen Maher所攝
雪豹已經不再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了,但現在牠們仍被視為「脆弱」到可能滅絕的動物。科學家警告說,在偷獵和氣候變遷面前,這種大貓尚未真正遠離危險。
這個說法出自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一個追蹤動植物保護狀態的環境組織。在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協會主持雪豹計劃,同時參與國際自然保護組織評估報告的彼得‧扎勒(Peter Zahler)表示,雪豹的數量仍在下降,但是速度並沒有我們過去所想的那麼快。這個評斷實在是姍姍來遲:國際自然保護組織表示這是因為過去對雪豹的數量計算錯誤,這個物種早該在2008年就被改列為弱勢物種,而非瀕危物種。
沒人說雪豹已經被搶救成功
雖然這是個好消息,但並不代表人們可以開瓶慶祝。扎勒表示:「沒人說雪豹已經被搶救成功、處於安全境地了,牠們的狀況只是沒有我們想得那麼糟,但也不代表很好。」
雪豹是亞洲的一種獵食性大貓,生活在十二個國家的寒冷高山地帶,包括中國、印度、阿富汗斯坦和俄羅斯。這種動物從1972年開始就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這代表該物種的成年數量在全球低於兩千五百隻,並且在過去十六年裡數量下降了百分之二十。然而,由包含豹屬協會(一個保護野生貓科動物的組織)在內的幾個環境組織提出的新評估發現,雪豹的情況並不符合以上兩個關鍵標準。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在改良計算雪豹數量的方法之後,發現成年雪豹在世界上的數量超過兩千五百隻,而在過去二十三年裡,數量下降的比例預估在百分之十左右(專家預估目前在野外大約有四千隻雪豹,最多有一萬隻。)在此之前,最後一次評估雪豹數量的時間是2008年,研究者用了有缺陷的方法去計算成年雪豹的數量,所以這種動物在最近幾年可能遠遠多於當時計算的數量。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表示:「這個物種早該在2008年就被列為弱勢物種。」
但是,專家表示新的列等仍然代表雪豹的數量在持續下降,只是下降速度沒那麼激烈。扎勒說:「牠們的狀況和之前比起來是好一些了。」
為了毛皮和骨頭而來的偷獵
雪豹的威脅來自很多方面:偷獵者為了牠們的皮和骨頭而來──豹皮可以做成豪華的皮毛,骨頭則在亞洲某些地方被當成藥品使用。而人類的獵殺和新型傳染病,也使得雪豹的獵物如野生山羊和綿羊的數量減少。獵物減少,會導致雪豹去攻擊家畜,這又使得人類為了報復而去獵殺雪豹。雪豹的棲息地同時受到道路、礦山、鐵路建設擴張的威脅,從而限制了雪豹的行動。最後,氣候變遷也將這種動物置於危險之中:隨著全球暖化,雪豹活動的寒冷高山區域也隨之縮小。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資料顯示,雪豹的棲息地光是在喜馬拉雅山就減少了百分之三十。
保護雪豹的努力包括教育當地人雪豹所面臨的風險,好讓人們停止偷獵,並保護雪豹的棲身地。為家畜建造防止雪豹捕食的畜欄,也可以降低雪豹和家畜主人之間的衝突,終止報復性的獵殺行為。這些努力最大的挑戰在於,雪豹活動的範圍涵蓋十二個國家,總計超過69500平方英里。扎勒說:「這實在是一件大工程。」
去年,大熊貓也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從瀕危物種改列為弱勢物種。但就和雪豹一樣,科學家嚴正呼籲,這些動物在生態系統中都扮演著關鍵性角色。舉例來說,雪豹控制著獵物的數量,反過來維持了棲息地的良好狀態。扎勒說:「我很關心從瀕危物種改列為弱勢物種這件事會不會被曲解,牠們還是非常需要保護,以確保牠們是安全的。」
原文出處:The Ve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