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院,是影視產業的基礎根基。除了片場、人才、硬體器材之外,戲院是將電影與大眾市場連結的橋樑。透過票房收入,支持有才華的導演、以及相關從業人員繼續工作,是戲院在電影產業中無可替代的角色。
在商業影城成為主流以前,臺灣各地其實都不乏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老戲院;其中,新北更是許多老戲院藏身之所在。為了服務從外地移民而來的勞工階層,這些戲院不僅成為電影的窗口,也成為新北人口遷移歷史的文化證據。

從歷史到科技,和人文有關的故事、新聞
戲院,是影視產業的基礎根基。除了片場、人才、硬體器材之外,戲院是將電影與大眾市場連結的橋樑。透過票房收入,支持有才華的導演、以及相關從業人員繼續工作,是戲院在電影產業中無可替代的角色。
在商業影城成為主流以前,臺灣各地其實都不乏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老戲院;其中,新北更是許多老戲院藏身之所在。為了服務從外地移民而來的勞工階層,這些戲院不僅成為電影的窗口,也成為新北人口遷移歷史的文化證據。
臺灣大學離正門較近的土地公祠(不知為何現在叫做離客家文化較親近的伯公亭),名氣響亮,松坂豬今天要介紹另一座跟台大有關的土地公廟。特別是生活在台大後門生活圈,例如社會系、社工系、新聞所、電機系等等的學生,這間土地公廟與這些學生關係反而比較近,但大多數的人可能都不太知道這間下內埔(庄)土地公。
三重很長,以疏洪道和高架橋切割;多的是從中南部上來發展進而定根的人群,所以多的是雲林等地的同鄉會。你若有朋友住三重,也許他新年回的老家就在雲林。也因如此,多的是從中南部帶上來的信仰宮廟。
1945年1月的美軍空照圖中發現完整的洲美條狀聚落,對照今日空照與街景,才想起數年前就曾經騎車經過,對當地的廟宇與老房有深刻印象,只是記憶中弄混了洲美老街與社子上的聚落。
從中庄子(捷運中山國小站東側)越過堀川(新生北路北段),再到今天的松江路、長春路一帶,一整片連綿農田景觀,遠比想像中的還要延續很久、很久。
從清末開始計算,度過日本時代,到1970年代,是一大片農田景觀與一條林立漢人合院的小路。小路的一部分,我偶然遇見,像是一處有自己步調與自信的平行世界。
從松江路一側撞入老台北
日文發音─にしーしんしょうし,中文,寫做西新庄子。
這處庄頭,可以理解成鄉村,位在今天的台北市民族東路與建國高架一帶,離農產運銷公司與三井上引水產處不遠。
1945年的美軍空拍圖,可見此處聚落與馬路已成形
今日地圖與當年空拍的疊合圖
圖片上的這條白線,曾經,是一條連接南北的曲折小徑,北入基隆河、南接宮前國民學校(捷運中山國小站)。
從西向東,一路離開了大稻埕、雙連車站、御前町、宮前町,中庄子,到了西新庄子,離松山機場(台北飛行場)還有一段距離。
小徑兩側沿線,有許多農家、大戶。周遭蜿蜒的水路尚未被整治,農田、廟宇、墓地、紅磚瓦舍,還有多層護龍與防風林的大戶,這裡,毫無疑問是當年的「台北鄉村」。
二戰後,此條小路上有「東邦製紙廠」的出現,曲折小徑又以五常街的名稱延續。等到松江路等計畫道路實施並興建成批公寓出現後,這條小徑才幾乎不存。都市化的腳步遠比想像中還要晚才進入此處,然後才一氣呵成跳躍成松江路兩側數十層的高樓大廈群。
通勤路上能偶然遇見幾處「台北鄉下」,或者「正港老台北」,真的很開心。
台北新安宮
你也跟我一樣喜歡在日常生活的街道漫步,找尋生活痕跡嗎?
緊鄰馬路但不影響交通的熱鬧戲台
剛才騎車沿著新生大排往南回家,經過新生北路與長春路交界處,哇!好不熱鬧的戲台後台與前面的滿滿觀眾阿。有些廟方為了讓神明開心,即使前方觀眾很少,但依然要花錢請劇團的表演。但這裡一看就不一樣,滿滿的人潮。
今天,是農曆八月初二,廟旁的戲台上,正上演由欣櫻鳳歌劇團帶來的精彩表演,由正氣養生館、竹漾養生會館、清豐行,還有勁旺整合行銷所贊助支持。過幾天,還會有東京酒店贊助的松興歌劇團,整整近20天的表演,是何方神聖可以引來這麼多信徒大力支持、贊助呢?
原來,是蘇姑娘廟!
有求必應的蘇善堂蘇姑娘,平常台上總是滿滿的化妝品。今天因有活動所以另外收起。
這是一間乍看之下不起眼,但歷史悠久人氣旺盛的小廟。說起蘇姑娘會特別被祭拜的原因,是因為在台北稱作台北府的時候,北部一場瘟疫盛行,把姑娘的命奪走了,她的家人,聽說是大戶人家,就建了廟宇供奉她。
類似的姑娘廟,松阪豬我現在住的紀州庵附近的古亭捷運站九號出口,也有一間古亭地府陰公廟,廟方還會特地在節慶放上燈泡,一閃一閃地,不說還以為是聖誕節要來了呢。
說回蘇姑娘,在這之後,相關的神蹟就愈來愈多,歲月流逝,這供奉倒也是神力無比。台北歷經了清代統治又過了日本殖民政府統治,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有位新來的外省三輪車朋友,因緣際會住在姑娘廟旁邊,卻想要拆了廟宇,擴建自己房舍。但據廟方說明牌解釋,果然蘇姑娘法力無邊,這位外省朋友才剛要拆除,拿榔頭敲擊廟體,就立刻被自己手上的大榔頭莫名的強烈反彈力量所傷!所以,就沒有人敢拆廟宇了。
三輪車朋友後來從此處搬走,屋子賣給陳家人,做油漆生意。陳家不拆廟宇,與廟比鄰,事業也愈來愈發達。蘇姑娘廟也就能夠繼續在當地庇佑信徒了。
蘇姑娘廟緊鄰的土地公廟,同樣小巧精緻
1968年,因為地方人士的虔誠信仰,小廟就搬到今天的地方再建。新廟在今天的中山區中山里,新生北路二段56-3號。有趣的是,廟體的位置對面,依然是老台北小路,與當代新道路畫切之後,分割出來的三角畸零地。祂也緊鄰土地公廟,可以說小小一處,保佑神力兩倍無窮。
今日來供奉蘇姑娘的信徒也以姑娘居多,這裡離行天宮站周遭的辦公室大樓不遠,距離上也和南側林森北路等八大行業很近。除了香火鼎盛之外,數個月前我經過時,沒有人在現場管理,但鮮花與供品滿滿地都是,有很多人會供奉保養品!
信仰的活力就是平常生活的累積與特定節日的慶祝
我還注意到,管理人員貼了一個公告說:「請購買自己常用而全新的保養品及化妝品,於點香拜拜時,開罐並祝禱請蘇姑娘使用,還願者於燒金紙後,帶回繼續使用,毋須將物品留在現場」。不論如何,這是一處有故事的小廟,也是不浪費化妝品資源,而且能讓化妝品或祭拜者自身得到蘇姑娘庇佑神力的好所在,給大家參考。
補充:一般來說,姑娘廟,會被稱為成「陰廟」的一種,但這陰廟、陽廟之稱,我認為其實沒有貶意。相反地,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因事故而離開人間,卻在近代不斷顯現奇蹟讓人們相信並聚集的廟宇,不覺得,離當代人們的生活更親近嗎?
進場要付30元,別忘記了喔。你看人潮很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