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越安靜越有力量。」這是建築師陳瑞憲在2012年出版的《究極京都》一書中,為京都下的評語。京都,做為一個千年古都,確實擔得起這樣的論斷。同時,和唐代長安相比,京都至今仍是一個「活著」的古都,它的日常生活文化中,尚且蘊藏著許多傳承自千百年前的元素。在京都,「歷史是過去與現在的對話」這句話不只是是歷史學者的座右銘,在每個日常生活角落中,都能看見它的具體展演。

從歷史到科技,和人文有關的故事、新聞
「京都,越安靜越有力量。」這是建築師陳瑞憲在2012年出版的《究極京都》一書中,為京都下的評語。京都,做為一個千年古都,確實擔得起這樣的論斷。同時,和唐代長安相比,京都至今仍是一個「活著」的古都,它的日常生活文化中,尚且蘊藏著許多傳承自千百年前的元素。在京都,「歷史是過去與現在的對話」這句話不只是是歷史學者的座右銘,在每個日常生活角落中,都能看見它的具體展演。
位於臺北市南昌路一段的孫立人將軍官邸,目前(8/16-10/16)正在舉辦「 Back to 1919 畫說臺灣建築文化遺產特展」,藉著這個機會,我們希望用一些老照片與明信片來介紹日本時期臺北南門外一帶的變化,也就是現在臺北南昌路和牯嶺街周遭的風景。此外,我們也會介紹這次特展所在的臺灣軍軍司令官官邸──又稱孫立人官邸──的變化與特色。
對於郭琇琮(1918-1950)這個名字,不熟悉台灣近代史的人,應該會覺得有些陌生。但是常到士林夜市逛街,或喜歡泰式美食的人,可能就會對輕微改動這位台灣社會運動家故居而成的餐廳「FB 食尚曼谷 bistro & lounge」有所印象。
這幢位於士林大東路54號的老屋,從日治時期開始,就是士林望族郭家的居住地,高三層樓,美麗的紅磚、磨石子柱與拱窗,體現出郭家低調含蓄而又兼容西洋文化的建築思維,這和他們先後兩代在當年與中、日人士的交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該建築由捷克地方貴族斯騰伯格(Šternberský)興建,家族掌權者年輕時曾到義大利羅馬一帶遊歷、學習。回到布拉格後決心要學習羅馬郊區的莊園風格。
庭園有著輻射分佈的軸線造景,遠方正對著城區的聖維特大教堂,園區緊依著河岸,供當時城堡內的哈布斯堡王朝貴族來此打獵嬉戲。
1945年1月的美軍空照圖中發現完整的洲美條狀聚落,對照今日空照與街景,才想起數年前就曾經騎車經過,對當地的廟宇與老房有深刻印象,只是記憶中弄混了洲美老街與社子上的聚落。
結論先寫在前面:總統府當年的設計,先是競圖,再來是取第二名,接著是眾人大修改。相對簡樸的骨架上換了新樣子。台灣的近代建築從日本建築體系轉了一手,這一日本建築體系又從歐洲轉了一手過來,所以,要追溯一棟建築的細緻區分是很有難度的。也難怪學界對此辯論總是樂此不疲。
總統府(以下稱為總督府)原本設計稿件第二名得獎者,叫做長野宇平治,第一名被認為抄襲,所以第二名的長野先生就得獎啦!但這競圖後來因為諸多原因,例如,有人說,是因為太過質樸簡單、裝飾過少,不夠華麗高聳之故,被上級嫌棄。
總督府原設計者長野宇平治得獎圖,但此圖後來被認為不夠優秀,被進一步修改。
後來上級就要求第四名的師弟,森山松之助,重新修改,塔樓被拉到60公尺高,後來1919年終於落成,那些在舊總督府(昔日的台北城清代衙門)辦公的日本官員,帶著離情依依又邁向新大樓的心情搬到新家。此時,長野先生早就回日本了,愛好古典主義的他,走出自己的路,也常幫「日本銀行」接案,大小分行許多都出自他的設計,例如日本銀行岡山分行。
森山松之助先生,長得很像藍正龍,只是頭髮比較少。後來接手這個學長的圖。他們在學時,都是辰野金吾的學生。那麼,很明顯,由辰野金吾(東京車站設計者)老師,這一門門下的師兄弟,合力完成的總督府建築,稱它是「辰野式」,是最正確也安全的解答。
日本時代的藍正龍-森山松之助先生
爾後,中央塔樓提高,裝飾性配件大幅提高。整體華麗度與改變讓人一時之間無法跟原設計圖聯想在一起。
但究竟這風格取用了甚麼元素,最接近日本的哪一棟建築風格,或英國的哪一類時期的哪一歷史式樣的風格,這可難倒人了。如果要觀落陰而且只能問一位,該問長野先生好,還是問森山先生好呢?這個當代諸多重量級建築學者加入的大戰,大家如果感到疑惑,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英國小孩,在國高中階段,普遍上可能比較知道維多利亞時期到愛德華時期中間的建築風貌變化,但這樣的風格到了台灣,又被日本轉了一手呀。不只台灣人感到困惑驚訝,我想,森山藍正龍如果地下有知,想必會對最近的討論感到驚訝。
第二個驚訝點,比較簡單。整個中國其實留下不少日人建築師的近代洋風建築
中國留下的日本人建築物其實不少。相比韓國的反日風氣,台灣自然有其特殊氛圍,但中國也沒想像中那麼積極抹除。神道教部分移除了,但也有武德殿留下,至於歐風建築所在多有。上面說到,森山先生在1919年到武漢出差時參與設計這棟「臺灣銀行武漢分行」。
台灣銀行漢口分行典故-設計者為剛畢業一年的莊俊。森山松之助也跟著台灣銀行到漢口出差一年參與設計。
台灣銀行漢口支店
其實,此一金融特區看久了,還真的有點像到博愛特區,這個武漢市金融街周遭,也都是近代歐風建築,中國東北的大都市也都有一樣類似的都市規劃特質。不知道武漢金融區有沒有像我們台灣定期引爆的建築辯論。不過,畢竟人家只是武漢市所管的銀行文化資產,我們的建築則是最高行政機構辦公處,常常被討論,未來也會不定期引起學界的辯論吧。
森山先生參與的武漢分行,門口上名稱現在是「中国人民银行」。
圖片:因為無法真的飛行去武漢,就只能用wiki和網路搜尋了,只是不好找,關鍵字是「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
「人擠人」這個詞對不同人來說,可以代表著不同的事情。對小鎮居民來說,和好幾個朋友一起跑進商場裡就是了。對都市居民來說,則是擠上捷運到達下一個目的地。有些人會因為人潮眾多而感到緊張,有些人則享受這種景象。如果被很多人包圍能讓你振奮精神,那你就可以到這些地球上人最多的景點旅遊,保證可以讓你有跳進人海的感覺。你需要排很久的隊,但也可以看到一些非常驚人的景象。
便宜的物價吸引人們到此處購物,但旺角實際上並不需要掛出「下殺五折」的標示吸引人潮。根據路透社報導,旺角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每平方公里的居住人口有十三萬人。根據衛報報導,旺角以充滿活力的商店著名,從玩具收藏、球鞋、鳥到金魚,什麼都有賣。
青島匯泉海灘上的人潮。照片來源:Stringer/ Getty Images
根據報導,每天約有十三萬人來到青島市這個熱門海灘。每日郵報指出,人們湧入這個海灘,是因為它離市區很近,而且免費入場。
TripAdvisor網站上有超過四百則以上評論指出,牛津街的人潮非常擁擠。有個人這樣寫:「準備好面對人潮,這是在這裡購物或散步唯一的缺點。」另一個人說:「如果你可以順利穿過人群走自己的路,那這對你來說會是很棒的一條街,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倫敦,人們一定會推薦你來這裡。」
正因如此,根據BBC報導,倫敦市長已宣佈,從2020年開始,牛津街將成為行人徒步區,巴士、計程車和汽車都禁止進入。
十字路口不像是人們會拜訪的「景點」,但是根據報導,每次澀谷十字路口的燈號轉綠,就會有兩千五百人穿越馬路。很酷的地方在於,車流會完全停下,讓從十字路口各個方向湧來的行人通過。有個日本網站甚至說,這裡是東京最棒的景點,因為它很接近商圈,人們又經常在這裡拍到令人嘆為觀止的照片。
巴黎羅浮宮收藏了一些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品。照片來源:RossHelen/ iStock
巴黎羅浮宮收藏了一些最為人所知的藝術品,包括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和德拉克拉瓦的〈自由領導人民〉。但最讓人驚訝的,還是竟然有那麼多人拜訪羅浮宮這件事。根據羅浮宮官方網站的公告,2016年共有七百四十萬人來到羅浮宮參觀。
伊斯坦堡的大市集被稱為全歐洲最應該去的旅遊景點。照片來源:chris-mueller/ iStock
人們喜歡在旅行時收集紀念品,這也是行程中總會安排購物點的原因。伊斯坦堡的大市集裡有超過三千家商店,吸引約一千五百萬名遊客,這讓它成了歐洲最應該一遊的景點。每日郵報指出,大市集自1461年開始進行商業活動,從地毯、織品到珠寶、黃金,應有盡有。
不管是一年中的哪一天、哪個時刻,紐約時報廣場總是擠滿了人。根據時報廣場的官方網站公告,每天都有超過三十萬行人行經「時報廣場的心臟」
雖然每年除夕夜時代廣場的報時球降球儀式都會吸引成千上百的遊客,百老匯大道上的名牌商店也常年吸引著遊客,但遊客並不是人潮擁擠的唯一原因。在市中心工作的當地居民通勤上下班的路上,都會經過時代廣場。
北京的紫禁城是「傳統建築的迷宮」,裡面收藏著「一些世界上最好的文物」。人們湧入這座宮城,去看明、清兩代收集的文物。根據《中國亮點》網站報導,每年有一千四百萬人來到這座超過二十四位皇帝居住過的宮城。
中央公園佔地八百四十三畝,也就是曼哈頓總面積的百分之六。2011年,中央公園的遊人高達三千五百萬人。在中央公園舉辦的夏日音樂季和世界公民節等活動只是人們喜歡去這個公園的原因之一。
在聖彼得廣場,你可以看到聖彼得大教堂、瑞士衛隊,還有聖彼得和聖保羅和其他許多聖徒的雕像。2016年,有將近四百萬名天主教徒來到這個地方。但不是教徒的人,也會為了看文藝復興藝術家如拉斐爾、伯尼尼和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家的作品來到這裡。
雪梨歌劇院按理說是澳洲最具辨識度的地標之一,這可能是它每年吸引八百二十萬遊客的原因所在。它從1973年開始動工,花了十六年才建造完成,現在每年舉行三千場以上的表演活動。
印度的泰姬瑪哈陵同時吸引了浪漫主義者和建築愛好者。照片來源:nicolemoraira/iStock
這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背後的歷史、愛情故事和建築每年吸引七百萬名遊客來到這裡。泰姬瑪哈陵官網說它的開放時間是「從日出到日落」,這就給了遊人很多時間去探索並拍下迷人的照片。
喜歡皇室家庭的人會到白金漢宮來。圖片來源:ZambeziShark/iStock
不管是王子和情人牽手還是嬰兒出生的新聞,皇室家庭都是焦點所在,而他們的家白金漢宮也是。2013年,白金漢宮就有五十六萬人到訪,它是目前少數在運作的皇家宮殿之一。最近的研究發現,到白金漢宮一遊是很多美國人死前要做的事清單中的第一項,他們可能是被三十九畝花園中衛兵換班的傳統儀式所吸引。
你必須搭乘山頂纜車上山才能看到香港最美麗的景色,這讓太平山成為世界上最吸引人的旅遊景點之一。這座香港最高的山也在知名餐廳和美麗花園的附近,這可能是每年有七百萬人來到這裡的原因。
這是全球第十一座迪士尼樂園,也是遊客最多的迪士尼樂園之一。每年有超過七百四十萬遊客來到這個主題公園,因此香港迪士尼樂園在過去三年裡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的面積,以消化遊客。這個主題公園不僅在香港地鐵線中有屬於自己的一站,它還是根據中國風水規則所設計的。
即使是海島也可以擠滿了人,住在哥倫比亞聖克魯斯島的人很清楚這一點。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這座島是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這也是吸引許多遊客的原因之一,因為「每個人都想看看一千兩百個人生活在一片土地上同時人口密度是曼哈頓的四倍會是什麼樣子,而且還沒有自來水,沒有下水道系統,沒有警察、醫院和收垃圾的人。」
馬丘比丘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也是秘魯最多遊客拜訪的目的地。印加神明Aps的力量據說會在廢墟中出現。除此之外,由於馬丘比丘實在太熱門了,因此遊客的單日上限是兩千五百人,一年則是九十一萬兩千五百人。旅遊網站會告訴人們一些小秘訣,例如在一大早或者日落之後再到馬丘比丘,以避開人潮,充分體驗這個古老的地方。
美國購物中心座落在美國中西部的明尼蘇達州,但它吸引的遊客可是從四面八方而來。每年有四千萬人到訪此處,其中三分之一是從美國國外來的。這個購物中心裡的商家超過五百二十間,吸引的人潮比迪士尼樂園、大峽谷和貓王的故宅雅園加起來還多。
明治神宮處於東京的喧囂之間,全年開放。它是為了供奉明治天皇和皇后而建,每年有三千萬人為了食物、祈禱、文化展覽和祭典來訪此處。
20. 紐約,大中央總站
大中央總站可不是普通的火車站。每天有超過七十五萬人經過這裡,其中有遊客也有乘客。人們試著搭上每五十八秒來一次的班車,逛逛六十五間商店,或只是簡單地買一點東西吃,就像人們每天做的那樣。
原文出處:Business Insider
城市和這世上所有的生物一樣,有著自己的一生。倫敦從泰晤士河旁的一個小羅馬鄉鎮開始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八百六十萬人住在此處。以下我們要藉由二十一張古地圖、繪畫和老照片,帶你看看大英帝國首都走過的這段旅程:
1999年和2010年的兩項考古挖掘發現,在西元前4500年,泰晤士河旁已有一些鄉鎮存在,這些區域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已廣泛採用農業生產技術。
羅馬人在西元43年建立了倫迪尼烏姆城( Londinium,就是現在的倫敦)。我們可以在畫家為西元200年的倫迪尼烏姆城所畫的這幅插圖中,看到該城第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橋樑。
在西元七世紀到十一世紀之間,盎格魯撒克遜人遷移到了倫迪尼烏姆。他們的聚落呈現網格狀分布,人口大約在一萬到一萬兩千人之間。
西敏寺,建於西元十世紀,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倫敦最古老、最重要的建築物。當它在西元1066年完工後,諾曼第公爵威廉便選擇在聖誕節這一天於西敏寺舉行加冕典禮,成為英格蘭國王。
這幅描繪西敏寺的畫作完成於1794年。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西元十一世紀,倫敦已擁有英格蘭最大的港口。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西元十二世紀,英國皇家宮殿開始擴張,布局也變得更複雜,它就座落在倫敦中心附近。
舊西敏宮。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西元1176年,國王亨利二世開始建造一座新的石橋。石橋於西元1284年完工,就是倫敦橋。原始的倫敦橋佇立在該處超過六百年,上面有住家和店鋪,隨著時間過去,這些建築物最終壓垮了這座橋。
油畫〈倫敦大橋〉,荷蘭畫家Claude de Jongh於西元1632年所畫。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圖片來源:Mark Black, “Henry VIII: A Very Brief History”, Kindle Edition, Very Brief History series, 43 pages Published November 16th 2012.
印刷術在十五世紀早期的發展讓新聞能夠傳遍整座城市,並且改善了居民的識字程度。咖啡館變成了可以友善地討論新聞佚事的熱門地點。
倫敦的咖啡館,約為西元1660年代作品。圖片來源:公眾領域作品
十七世紀,倫敦被大瘟疫所籠罩,約有十萬人因此而喪生。西元1666年,倫敦爆發了一場可怕的大火災,政府於是決定重建這個城市。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倫敦在西元1700年代成為主要的貿易樞紐,倫敦港同時也向下游擴張。
倫敦橋,大約西元1750年。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在喬治王時代(西元1714年到1830年),新的區域在倫敦形成──如梅菲爾區(Mayfair ),泰晤士河上新建的橋樑也帶動了南倫敦的發展。
西元1814年時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十九世紀中葉,倫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最繁華的金融中心。
倫敦街,大約1860年代。照片拍攝者:James Hedderly
……而英國皇家海軍也在此時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艦隊。
十九世紀的倫敦。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從1831年開始,倫敦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直到1925年,紐約市才取而代之。
倫敦人口和交通流量的成長,在1860年代晚期導致了世界上第一個都市地下鐵網絡的出現。
1866年到1870年之間,倫敦展開大都會區鐵路的地下路線鋪設工程。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喬治六世的統治從1936年開始。這張拍攝於1939年的皇室家庭照片中,有著年僅十三歲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以善於鼓舞人民聞名的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和妻子伊莉莎白,以及他們的兩個女兒伊莉莎白和瑪格麗特公主。這張照片中的他們正開車駛過國會廣場,準備返回白金漢宮。照片攝於1939年6月22日。照片來源:美聯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1941年開始蹂躪倫敦。倫敦市民必須躲在地鐵站中以逃離空襲。到戰爭結束時,空襲一共奪去大約三萬倫敦人的性命。然後人們開始慢慢地重建這座城市。
倫敦人夜晚露宿在地鐵隧道的月台和軌道上,以躲避德軍在倫敦猛烈的炸彈攻擊。照片攝於1940年10月21日。照片來源:美聯社
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倫敦也成了世界的時尚、音樂和藝術中心。
許多人走在倫敦切爾西區的國王路上。照片攝於1968年6月25日。照片來源:美聯社
這個城市依舊保持著它全球權力中心的地位……
……時至今日,已有超過八百六十萬人居住在倫敦。
圖片來源:Pixabay
原文出處:Business Insider
知名的布拉格天文鐘
捷克,是中歐重要的國家,國土不大,但工業、建築、文化,特別是藝文上有相當的成就。歷史承接摩拉維亞國與波黑(西)米亞國。
當年瓦解共產勢力的力量,也包括眾多音樂與藝術人士,這中間最重要的人士之一就是總統哈維爾了,他真正的身份一開始是作家和劇作家呢,上次介紹的Lucerna大廈,內有咖啡廳、電影院等等,那棟複合型的大型美麗商場也是他們家族所興建的。
詳情另可見:世紀初的百貨盛宴。
往北看寬敞美麗的布拉格小城與老城。還有最美的伏爾塔瓦河。
雖然也以波西米亞該名聞名世界,但是,捷克共和國,它的歷史說來複雜又漫長,還有連綿的哀傷。地理上東為波蘭,西鄰德國,它的歷史、文化、藝術創作,還有宗教發展或衝突戰爭,長期以來,都跟日耳曼(語系)人有所牽連。
今天,松阪豬先來聊聊說著斯拉夫語系的祖先,是何時才來此處的呢?答案是西元六世紀。此時,馬科曼尼人已多半往南遷移,離開此處。屬於斯拉夫人的「西斯拉夫人」(West Slavs)來到該處,成為強勢族群,並與該地未離開的日耳曼人,在接下來的日子日漸同化。
這「接下來的日子」,從六世紀到九世紀之間,約有三百年的時間,並沒有確切的歷史文字紀錄當作證據,只有神話傳說與輔佐的考古發現。
Wenceslas是一名捷克歷史中信仰基督的重要人物,傳說中是莉布絲的後代。
在傳說中,這群新來的主導族群西斯拉夫人部落裡面,出了一位充滿奇蹟與預言的神奇公主 :莉布絲(Libuše)。
莉布絲她是前任統治者最小的女兒,雖然她在當時已經是領導者的角色,但部落內的男性政治人物卻無法接受自己要聽命於女人的命令,考量到這個不安定因素的公主,便宣稱只要跟著一匹解除韁繩沒有人為控制的馬匹,就能找到未來她命中註定的對象。最後,馬兒找到了一名農夫:普謝米斯(Přemysl)。
莉布絲預言布拉格圖。莉布絲從高堡(Vyšehrad)處,預見未來布拉格的壯觀。該圖攝於布拉格老城市政廳內。
就此,夫婦兩人開展了普謝米斯王朝。莉布絲擁有預言未來的能力,她預見了一座壯麗燦爛能直逼星際的偉大城市,這座城市,根據神話,也就是後來的布拉格(Praha)。
之後,這系列會陸續介紹布拉格這座美麗動人的城市,和捷克相關故事。
在台北大安捷運站附近的樂子漢堡等人,沿著蜿蜒的路,想著這些轉折,是不是圳道水流的痕跡。
漢堡店門口喧嘩的聊天聲還在耳際,但斜對面轉角處一排日式宿舍已經吸引我的好奇心,竟然有一間的門屋是半開的。這是難得的機會。我一溜煙往內紀錄這間破敗的廢墟。
屋架和瓦片,已經毀損泰半了,地面上,都是枯葉,鋪滿庭園造景留下的大石。
密集的小黑蚊盤旋,移動要快速又踏在堅固點上才不會踩破架高的木地板。我小心爬上那已經千瘡百孔的玄關及客廳,腳下沒有幾處可以安心移動的地板。
凹陷的洞下面,還可以看到以磚頭架高以防潮濕的磚柱基礎,和精緻形狀的通氣窗。舉頭望眼之間,都是歷史與寂寥。
旁邊的日式宿舍仍有人居住與維護,規格和造型,跟這間左右對稱,據此,可以想像當年兩間日式宿舍並排而鄰的完整感。
隔壁家的庭園與池塘,保存良好,一隻黑貓急著躲到盆景之後,花貓維持一派悠閒樣貌,躺在池子旁邊。
最左側,有一處燒窯般的石造設施與一間獨立的小木屋。草叢上堆滿了半完成的玩偶,這個庭園在某段時間是某個藝術家的小窩嗎?是社區小朋友創作的練習處嗎?不得而知了,踏著滿地的碎黑瓦,心裡猜想著木屋內曾發生過的各種故事。
回頭再看一眼,正因為因為牆面倒榻嚴重的關係,可以看到雨淋木板下,一片又一片的竹壁混灰泥。也可以一眼看到最尾端的推拉門。
這些木門隔間,以前隔走了誰?又闔上了誰?闔上了什麼樣的都市紋理,不為人知的那個年代氛圍?
這間破敗的日式宿舍就在瑞安街上,離熱鬧的建國高架星巴克交界路口不到3分鐘的路程,只要看得到茂盛生長的熱帶植物的地方,往往就有可以讓人佇足多看幾眼的老屋、庭園,或剷平後被綠化的公園。
一起來打開觀察力的開關吧,來點樂子,探索這座都市。
松阪豬寫於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