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Viv Groskop 編譯:歷史小豬
1. 幸福就是加了鹽的馬鈴薯──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皮埃爾‧別祖霍夫,BBC迷你劇《戰爭與和平》(2016-)劇照。照片拍攝者:Laurie Sparham/BBC 2015 – © Copyright: BBC 2015
英國作家亨利‧詹姆斯形容托爾斯泰這部小說是「巨大、鬆散的怪獸。」但下面這段話可說是小說的核心。書中的角色卡拉塔耶夫( Platon Karatayev),一個普通的農夫,忽然跳出來遞給主角皮埃爾‧別祖霍夫(Pierre Bezukhov)一個灑了鹽的馬鈴薯,並且說出托爾斯泰這整部作品中最重要的訊息:「愛你的父母,生育自己的孩子,帶著承諾和耐心承擔你的命運。還有,享受每一口加了鹽的馬鈴薯滋味。」
2. 不要相信噴太多香水的女人──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妮娜》

電影《安娜‧卡列妮娜》(2012)劇照。照片拍攝者:Laurie Sparham – © 2012 – Focus Features
對於「香精」的恐懼一直出現在《安娜‧卡列妮娜》中。這是安娜光顧的「女士」沙龍的香味,而她的哥哥史提瓦(Stiva)和他最好的朋友列文(Levin)完全不能忍受。這種香精像古龍水一樣混合香草和香料,代表著詭計、虛偽和妄想,而些事情是主角列文和我們都該反對的。
3. 永遠不要輕忽正確打扮的重要性──安娜·安德烈耶芙娜,《安魂曲》
安娜‧安德列耶芙娜是二十世紀的偉大詩人,被譽為描寫悲傷和焦慮的大祭司,她的讚美詩《安魂曲》完美地表達了那些在勞改營等待愛人消息的人的苦楚。不過她的作品也充滿了痛苦又平凡的挖苦文字:她早期的詩作曾提到時尚黑裙的重要性,後來也給過讀者忠告,不要在探視犯人的時候穿太緊的鞋子。
4. 你沒有自己想得那麼聰明──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
可憐的主角拉斯科利尼科夫(Raskolnikov),為了證明他自己是不會失敗的,他想了一個完美的方案,想要藉由謀殺一個老太太獲得一些現金。他搞砸了,不小心多殺了一個人,又想留下大部分的錢。拉斯科利尼科夫啊,你真的是很笨。但他什麼都沒有失去。只要變得篤信宗教,他就可以得到一些安慰(小說最後拉斯科利尼科夫皈依了東正教以求得心靈平靜)。這個故事給我們的教訓是什麼呢?有時候我們會做一些笨到連神都為了是否要寬恕我們而感到掙扎的事。
5. 當事情出錯時,也要一步步往前走──亞歷山大·索忍尼辛,《伊凡·丹尼索維奇的一天》

電影《伊凡·丹尼索維奇的一天》(1970)劇照
這部小說中受限的視角是作者精心設計過的,它傳達出了一個非常有力的訊息:當你的視野變得相當有限(因為你被關在勞改營裡面),你會非常細緻地看待所有事情,突然,生活本身變得相當清晰。主角伊凡‧丹尼索維奇(Ivan Denisovich)專注於一次只做事情的一個步驟,一次只吃一匙稀飯。時間於是就慢了下來,對於人生的敏感,讓日子變得很值得過下去,即使在最糟糕的環境裡也是。
6. 小心比較帶來的負擔──安東‧契訶夫,《三姐妹》

《三姐妹》(1901)首演海報。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就像這齣出色的四幕劇當年在莫斯科上演時的廣告一樣,《三姐妹》是一部精心謹慎地反對比較的作品。我們似乎經常覺得別的地方的草更綠,但事實上這個想法只能蒙蔽我們,讓我們看不見自己現在站著的草地有多美。俄羅斯人喜歡說:「我們不在的地方,生活會更好。」但契訶夫認為這是滑稽的自我辯護。在你的現況找出很棒的事,而不是一直嫉妒別人。
7. 不要和你最好朋友的女朋友調情──亞歷山大‧普希金,《尤金‧奧涅金》
主角尤金‧奧涅金(Eugene Onegin)主要做錯的事通常被認為是拒絕深愛他的女子塔姬雅娜(Tatyana)。當然,她藉由在幾年之後拒絕他而達到了報復的目的。不過最糟糕的問題,其實是奧涅金對他最好的朋友連斯基(Lensky)做的事。他和連斯基的女朋友調情,連斯基只好叫奧涅金到外面和他決鬥,結果奧涅金立刻就把連斯基射殺了。奧涅金從此受到良心的譴責,浪跡天涯。普希金的警告是?不要和奧涅金一樣白癡。
8. 向命運妥協──鮑里斯·巴斯特納克,《齊瓦哥醫生》

電影《齊瓦哥醫生》(1965)劇照。照片來源:mptvimages.com
命運是為一切壞行為開脫的方便藉口(特別是這部小說裡的外遇行為),也是推動劇情的絕佳方式,尤其是當你的英雄被流放到離莫斯科七百哩遠的地方,而他的情婦才剛從同一地點結束流放回來。這是托爾斯泰最愛的主題的延續。比你重要的人(上帝)決定了你的命運,不要抵抗。
9. 你要笑,不然就只能哭了──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大師與瑪格麗特》
要怎麼忍受1930年代史達林清算的恐怖呢?發揮你的幽默感吧。想像撒旦假扮一個專業的德國音樂家來到莫斯科,旁邊還有一隻巨大且會說話的貓咪。故事裡有一個被斬首的文學編輯,有大師的愛人瑪格麗特裸體在蘇聯上空飛過,有涉及耶穌和判耶穌上十字架的彼多拉的對談,你會一直被這部作品引起興趣。布爾加科夫以諷刺做為生存的手段,為我們上了一課。
10. 知道自己的極限──伊凡‧屠格涅夫,《村中一月》
在真實生活中,屠格涅夫知道自己的幾個極限,同時非常喜歡香檳(最喜歡的牌子是路易侯德,要加冰塊)和美麗的女人。在這齣劇裡面,最接近屠格涅夫本人的角色拉基京,也學到何時要為自己止損。愛上了自己最好朋友的妻子後,拉基京明白她不會對他有所回報,而他自己又有被另一個年輕的對手取代的危險,於是拉基京就在事情變得太丟臉之前離開了。知道什麼時候該為自己找到逃生的路,絕對是人生最珍貴的技能之一。
原文出處:The 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