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郭琇琮(1918-1950)這個名字,不熟悉台灣近代史的人,應該會覺得有些陌生。但是常到士林夜市逛街,或喜歡泰式美食的人,可能就會對輕微改動這位台灣社會運動家故居而成的餐廳「FB 食尚曼谷 bistro & lounge」有所印象。
這幢位於士林大東路54號的老屋,從日治時期開始,就是士林望族郭家的居住地,高三層樓,美麗的紅磚、磨石子柱與拱窗,體現出郭家低調含蓄而又兼容西洋文化的建築思維,這和他們先後兩代在當年與中、日人士的交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歷史到科技,和人文有關的故事、新聞
對於郭琇琮(1918-1950)這個名字,不熟悉台灣近代史的人,應該會覺得有些陌生。但是常到士林夜市逛街,或喜歡泰式美食的人,可能就會對輕微改動這位台灣社會運動家故居而成的餐廳「FB 食尚曼谷 bistro & lounge」有所印象。
這幢位於士林大東路54號的老屋,從日治時期開始,就是士林望族郭家的居住地,高三層樓,美麗的紅磚、磨石子柱與拱窗,體現出郭家低調含蓄而又兼容西洋文化的建築思維,這和他們先後兩代在當年與中、日人士的交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台北大安捷運站附近的樂子漢堡等人,沿著蜿蜒的路,想著這些轉折,是不是圳道水流的痕跡。
漢堡店門口喧嘩的聊天聲還在耳際,但斜對面轉角處一排日式宿舍已經吸引我的好奇心,竟然有一間的門屋是半開的。這是難得的機會。我一溜煙往內紀錄這間破敗的廢墟。
屋架和瓦片,已經毀損泰半了,地面上,都是枯葉,鋪滿庭園造景留下的大石。
密集的小黑蚊盤旋,移動要快速又踏在堅固點上才不會踩破架高的木地板。我小心爬上那已經千瘡百孔的玄關及客廳,腳下沒有幾處可以安心移動的地板。
凹陷的洞下面,還可以看到以磚頭架高以防潮濕的磚柱基礎,和精緻形狀的通氣窗。舉頭望眼之間,都是歷史與寂寥。
旁邊的日式宿舍仍有人居住與維護,規格和造型,跟這間左右對稱,據此,可以想像當年兩間日式宿舍並排而鄰的完整感。
隔壁家的庭園與池塘,保存良好,一隻黑貓急著躲到盆景之後,花貓維持一派悠閒樣貌,躺在池子旁邊。
最左側,有一處燒窯般的石造設施與一間獨立的小木屋。草叢上堆滿了半完成的玩偶,這個庭園在某段時間是某個藝術家的小窩嗎?是社區小朋友創作的練習處嗎?不得而知了,踏著滿地的碎黑瓦,心裡猜想著木屋內曾發生過的各種故事。
回頭再看一眼,正因為因為牆面倒榻嚴重的關係,可以看到雨淋木板下,一片又一片的竹壁混灰泥。也可以一眼看到最尾端的推拉門。
這些木門隔間,以前隔走了誰?又闔上了誰?闔上了什麼樣的都市紋理,不為人知的那個年代氛圍?
這間破敗的日式宿舍就在瑞安街上,離熱鬧的建國高架星巴克交界路口不到3分鐘的路程,只要看得到茂盛生長的熱帶植物的地方,往往就有可以讓人佇足多看幾眼的老屋、庭園,或剷平後被綠化的公園。
一起來打開觀察力的開關吧,來點樂子,探索這座都市。
松阪豬寫於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