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中對莊親王的介紹是:「十六阿哥;精數學,通樂律,在其他人眼中是個不務正業的王爺。」又說:「其實莊親王天資聰慧,文武全才,但表面上卻全然不顯,這固然是內斂,但和他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內斂、低調、獨善其身的作風,是遊戲企劃想要帶給玩家的印象。但,為什麼胤祿需要採取這樣的策略呢?

從歷史到科技,和人文有關的故事、新聞
遊戲中對莊親王的介紹是:「十六阿哥;精數學,通樂律,在其他人眼中是個不務正業的王爺。」又說:「其實莊親王天資聰慧,文武全才,但表面上卻全然不顯,這固然是內斂,但和他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內斂、低調、獨善其身的作風,是遊戲企劃想要帶給玩家的印象。但,為什麼胤祿需要採取這樣的策略呢?
上一篇談完了太子妃,今天我們要來談玩家在遊戲中那位帥過頭的阿瑪安親王岳樂(1625~1689)。遊戲中對這位人物的介紹是「饒餘郡王阿巴泰長子;戰功卓著,在宗室中威望極高」。雖然簡短,但對安親王岳樂在清初的形象描述可謂中肯。
這一兩年受到清宮劇流行的影響,很多手機遊戲都以清代為背景,有些遊戲讓玩家扮演平民,一路在考場官場打滾,最後升官晉爵;有些則讓玩家扮演宮中的妃子,來場不死不休的宮鬥之旅。其中能見度最高的清宮手遊之一,就屬《紫禁繁花》了。
雖然一樣將背景設定在九子奪嫡的康熙朝,但在遊戲劇情設計上,可以感受得出企劃團隊相當用心,在主角和各皇子們的互動外,還參考史實,引入準噶爾叛變、康熙皇帝御駕親征、俄羅斯南侵、西南土司治理問題等歷史情節。雖然有時可能為了遊戲高潮需要,而將歷史事件放在錯誤的時間點上,但豐富的劇情仍然吸引了眾多玩家,特別是這個遊戲可以讓歷史人物變成玩家的夥伴或知己,也就讓玩家們針對遊戲中的歷史人物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因此,我們決定來爬梳《紫禁繁花》這款遊戲裡面的各色人物,看看他們在歷史上真實的面貌和事蹟。
今年出版的《皇上吃什麼》書中有一章是「雍正,口是心非的酒鬼」。作者認為雍正皇帝反駁攻擊他酗酒的言論,說自己天生不愛喝酒。但在此之前他卻曾要求年羹堯進貢「羊羔酒」。所以作者認為雍正皇帝是個「口是心非的酒鬼」。但歷史上的雍正皇帝,真的是這種明明超愛喝酒,卻還要故意維持形象的人嗎?我想,我們需要還原一下歷史現場。
對於郭琇琮(1918-1950)這個名字,不熟悉台灣近代史的人,應該會覺得有些陌生。但是常到士林夜市逛街,或喜歡泰式美食的人,可能就會對輕微改動這位台灣社會運動家故居而成的餐廳「FB 食尚曼谷 bistro & lounge」有所印象。
這幢位於士林大東路54號的老屋,從日治時期開始,就是士林望族郭家的居住地,高三層樓,美麗的紅磚、磨石子柱與拱窗,體現出郭家低調含蓄而又兼容西洋文化的建築思維,這和他們先後兩代在當年與中、日人士的交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清朝末年,文化界和許多政治人物提出了廢除科舉,提倡新式教育的意見。在這樣的思潮下,一位住在江蘇常州的進士劉樹屏(1857-1917)出任了新式教育小學校「澄衷蒙學堂」的首任校長,並與一位擅長寫實畫的繪師吳子城一起編纂了學生們用的課本,也就是這本《字課圖說》。
歷史小豬是一隻特別喜歡翻字典的小豬,而且只要看到美味食物的單字,就會忍不住停下來看看解釋,所以才有了之前寫的〈好吃不過沙琪瑪:滿族傳統甜點的故事〉。這次,小豬看到的字是「蜂蜜」。大家可能會覺得蜂蜜不就是蜂蜜嗎?隨便找一本國語字典,它都會告訴你蜂蜜就是「蜜蜂採取花中甘液所釀成的甜汁。」沒錯,不過,在滿文字典「蜂蜜」的下面,還有一個字是「蜂蜜的主人」。
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時候,四川西北的大小金川土司叛變了。乾隆皇帝派大臣阿桂(1717-1797)率軍去打,然而大小金川的人非常強悍,阿桂一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才攻下了一個叫「勒烏圍」的重要據點。據說乾隆皇帝在吃飯的時候,想到這些在金川賣命打仗的將士,忍不住就哭出來了,眼淚撲通一聲落進他正在吃的魚羹裡,乾隆皇帝就叫人把魚羹包一包送給遠在四川的阿桂。阿桂收到魚羹以後也哭了,他說:「我怎麼敢不拚命報答皇上對我的眷顧啊?」
相信很多人都吃過沙琪瑪這種甜點,可能也知道,它是一種已有數百年歷史的甜點。現代的沙琪瑪,是用麥芽糖、小麥粉、棕櫚油、雞蛋、砂糖,再加上一些香料所製成的。但古代的做法,卻有一些不同。
根據中國學者愛新覺羅瀛生(1922-2013)的記載,沙琪瑪是中國滿族的一種傳統點心,原先沙琪瑪的製作方法是用糖裹上乾果,再用刀切成塊。後來改為用油炸麵粉加糖切塊,才變得比較像我們現在吃的沙琪瑪。
與瀛生差不多同時期的梁實秋(1903-1987)在回憶北平點心的時候,也提起過沙琪瑪,認為從名稱看來該是滿洲點心,他說:「這東西是油炸黃米麵條,像蜜供似的,但是很細很細,加上蜜拌勻,壓成扁扁的一大塊,上面灑上白糖和染紅了的白糖,再加上一層青絲紅絲,然後切成方形的塊塊。很甜,很軟和,但是很好吃。如今全國各處無不製售薩其瑪,塊頭太大太厚,麵條太粗太硬,蜜太少,名存實亡,全不對勁。」
既然沙琪瑪是滿族的一種傳統點心,那我們不妨再往前找找是否有更早的記載。果然,在十八世紀時,由清朝官方編纂的《御製欽定清文鑑》中就有沙琪瑪的相關記載,裡面提到,沙琪瑪是一種以胡麻和砂糖為材料所做成的砂糖甜點,又叫做「糖纏」。
想想我們現在吃的沙琪瑪,甜蜜黏牙,麵粉雞蛋油炸蓬鬆起來變得彎彎曲曲的,就覺得「糖纏」這個名字很有道理。
既然沙琪瑪是滿族的傳統點心,那麼它出現的年代應該是在清朝了?可是如果我們用「糖纏」這個名字回去查,可以發現,至少在明朝的時候,就有類似的甜點做法。在十六世紀的《本草綱目》中,李時珍(1518-1593)寫到白砂糖的時候,就說把白砂糖和果仁、橘橙皮、薄荷之類的東西和在一起做成餅的樣子,就是「糖纏」。
和李時珍同年代的明朝文學家徐渭(1521-1593)曾經遠遊北方塞外,留下許多文學作品,其中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胡兒處處路旁逢,別有姿顏似慕容。乞得杏仁諸妹食,射穿楊葉一翎風。」詩的後面還寫了一條小註釋:「虜最嗜糖纏杏仁。」可見當時徐渭在塞外遇見的胡人(可能是蒙古人,也可能是滿人),已經十分喜歡糖纏這樣甜點了。
那麼,既然至少在明朝的時候中國就有製作「糖纏/沙琪瑪」的技術,為什麼現代的資料都記載沙琪瑪是滿族的傳統點心呢?原因應該還是出在「沙琪瑪」這個名字身上。
沙琪瑪有很多別名,諸如沙其馬、薩其瑪等寫法,都有人使用。它之所以有這麼多同音異字的名字,是因為「沙琪瑪」本來就是滿文「Sacima」的音譯。滿文的「切、斬」這個動作,唸做「Sacibumbi」,而滿人在為沙琪瑪這種油炸好之後要切成一塊一塊的甜點命名時,就借用了滿文的「切」的字根,稱它為「Sacima」。
沙琪瑪的滿文。滿文是一種拼音文字,這個字就是由sacima六個音節所組成的。
寫到這裡,沙琪瑪的小故事也差不多要結束囉。記得小時候買到的沙琪瑪,都會放上一顆葡萄乾做為點綴,近年來也許是因為廠商節省成本的關係,已經很久沒有買到上面有葡萄乾的沙琪瑪了。但是啊,回頭看看歷史記載,應該還是要放上乾果仁,才算是正宗的沙琪瑪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