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北市南昌路一段的孫立人將軍官邸,目前(8/16-10/16)正在舉辦「 Back to 1919 畫說臺灣建築文化遺產特展」,藉著這個機會,我們希望用一些老照片與明信片來介紹日本時期臺北南門外一帶的變化,也就是現在臺北南昌路和牯嶺街周遭的風景。此外,我們也會介紹這次特展所在的臺灣軍軍司令官官邸──又稱孫立人官邸──的變化與特色。

從歷史到科技,和人文有關的故事、新聞
位於臺北市南昌路一段的孫立人將軍官邸,目前(8/16-10/16)正在舉辦「 Back to 1919 畫說臺灣建築文化遺產特展」,藉著這個機會,我們希望用一些老照片與明信片來介紹日本時期臺北南門外一帶的變化,也就是現在臺北南昌路和牯嶺街周遭的風景。此外,我們也會介紹這次特展所在的臺灣軍軍司令官官邸──又稱孫立人官邸──的變化與特色。
對於郭琇琮(1918-1950)這個名字,不熟悉台灣近代史的人,應該會覺得有些陌生。但是常到士林夜市逛街,或喜歡泰式美食的人,可能就會對輕微改動這位台灣社會運動家故居而成的餐廳「FB 食尚曼谷 bistro & lounge」有所印象。
這幢位於士林大東路54號的老屋,從日治時期開始,就是士林望族郭家的居住地,高三層樓,美麗的紅磚、磨石子柱與拱窗,體現出郭家低調含蓄而又兼容西洋文化的建築思維,這和他們先後兩代在當年與中、日人士的交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城市和這世上所有的生物一樣,有著自己的一生。倫敦從泰晤士河旁的一個小羅馬鄉鎮開始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八百六十萬人住在此處。以下我們要藉由二十一張古地圖、繪畫和老照片,帶你看看大英帝國首都走過的這段旅程:
1999年和2010年的兩項考古挖掘發現,在西元前4500年,泰晤士河旁已有一些鄉鎮存在,這些區域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已廣泛採用農業生產技術。
羅馬人在西元43年建立了倫迪尼烏姆城( Londinium,就是現在的倫敦)。我們可以在畫家為西元200年的倫迪尼烏姆城所畫的這幅插圖中,看到該城第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橋樑。
在西元七世紀到十一世紀之間,盎格魯撒克遜人遷移到了倫迪尼烏姆。他們的聚落呈現網格狀分布,人口大約在一萬到一萬兩千人之間。
西敏寺,建於西元十世紀,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倫敦最古老、最重要的建築物。當它在西元1066年完工後,諾曼第公爵威廉便選擇在聖誕節這一天於西敏寺舉行加冕典禮,成為英格蘭國王。
這幅描繪西敏寺的畫作完成於1794年。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西元十一世紀,倫敦已擁有英格蘭最大的港口。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西元十二世紀,英國皇家宮殿開始擴張,布局也變得更複雜,它就座落在倫敦中心附近。
舊西敏宮。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西元1176年,國王亨利二世開始建造一座新的石橋。石橋於西元1284年完工,就是倫敦橋。原始的倫敦橋佇立在該處超過六百年,上面有住家和店鋪,隨著時間過去,這些建築物最終壓垮了這座橋。
油畫〈倫敦大橋〉,荷蘭畫家Claude de Jongh於西元1632年所畫。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圖片來源:Mark Black, “Henry VIII: A Very Brief History”, Kindle Edition, Very Brief History series, 43 pages Published November 16th 2012.
印刷術在十五世紀早期的發展讓新聞能夠傳遍整座城市,並且改善了居民的識字程度。咖啡館變成了可以友善地討論新聞佚事的熱門地點。
倫敦的咖啡館,約為西元1660年代作品。圖片來源:公眾領域作品
十七世紀,倫敦被大瘟疫所籠罩,約有十萬人因此而喪生。西元1666年,倫敦爆發了一場可怕的大火災,政府於是決定重建這個城市。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倫敦在西元1700年代成為主要的貿易樞紐,倫敦港同時也向下游擴張。
倫敦橋,大約西元1750年。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在喬治王時代(西元1714年到1830年),新的區域在倫敦形成──如梅菲爾區(Mayfair ),泰晤士河上新建的橋樑也帶動了南倫敦的發展。
西元1814年時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十九世紀中葉,倫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最繁華的金融中心。
倫敦街,大約1860年代。照片拍攝者:James Hedderly
……而英國皇家海軍也在此時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艦隊。
十九世紀的倫敦。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從1831年開始,倫敦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直到1925年,紐約市才取而代之。
倫敦人口和交通流量的成長,在1860年代晚期導致了世界上第一個都市地下鐵網絡的出現。
1866年到1870年之間,倫敦展開大都會區鐵路的地下路線鋪設工程。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喬治六世的統治從1936年開始。這張拍攝於1939年的皇室家庭照片中,有著年僅十三歲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以善於鼓舞人民聞名的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和妻子伊莉莎白,以及他們的兩個女兒伊莉莎白和瑪格麗特公主。這張照片中的他們正開車駛過國會廣場,準備返回白金漢宮。照片攝於1939年6月22日。照片來源:美聯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1941年開始蹂躪倫敦。倫敦市民必須躲在地鐵站中以逃離空襲。到戰爭結束時,空襲一共奪去大約三萬倫敦人的性命。然後人們開始慢慢地重建這座城市。
倫敦人夜晚露宿在地鐵隧道的月台和軌道上,以躲避德軍在倫敦猛烈的炸彈攻擊。照片攝於1940年10月21日。照片來源:美聯社
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倫敦也成了世界的時尚、音樂和藝術中心。
許多人走在倫敦切爾西區的國王路上。照片攝於1968年6月25日。照片來源:美聯社
這個城市依舊保持著它全球權力中心的地位……
……時至今日,已有超過八百六十萬人居住在倫敦。
圖片來源:Pixabay
原文出處:Business Insider
在台北大安捷運站附近的樂子漢堡等人,沿著蜿蜒的路,想著這些轉折,是不是圳道水流的痕跡。
漢堡店門口喧嘩的聊天聲還在耳際,但斜對面轉角處一排日式宿舍已經吸引我的好奇心,竟然有一間的門屋是半開的。這是難得的機會。我一溜煙往內紀錄這間破敗的廢墟。
屋架和瓦片,已經毀損泰半了,地面上,都是枯葉,鋪滿庭園造景留下的大石。
密集的小黑蚊盤旋,移動要快速又踏在堅固點上才不會踩破架高的木地板。我小心爬上那已經千瘡百孔的玄關及客廳,腳下沒有幾處可以安心移動的地板。
凹陷的洞下面,還可以看到以磚頭架高以防潮濕的磚柱基礎,和精緻形狀的通氣窗。舉頭望眼之間,都是歷史與寂寥。
旁邊的日式宿舍仍有人居住與維護,規格和造型,跟這間左右對稱,據此,可以想像當年兩間日式宿舍並排而鄰的完整感。
隔壁家的庭園與池塘,保存良好,一隻黑貓急著躲到盆景之後,花貓維持一派悠閒樣貌,躺在池子旁邊。
最左側,有一處燒窯般的石造設施與一間獨立的小木屋。草叢上堆滿了半完成的玩偶,這個庭園在某段時間是某個藝術家的小窩嗎?是社區小朋友創作的練習處嗎?不得而知了,踏著滿地的碎黑瓦,心裡猜想著木屋內曾發生過的各種故事。
回頭再看一眼,正因為因為牆面倒榻嚴重的關係,可以看到雨淋木板下,一片又一片的竹壁混灰泥。也可以一眼看到最尾端的推拉門。
這些木門隔間,以前隔走了誰?又闔上了誰?闔上了什麼樣的都市紋理,不為人知的那個年代氛圍?
這間破敗的日式宿舍就在瑞安街上,離熱鬧的建國高架星巴克交界路口不到3分鐘的路程,只要看得到茂盛生長的熱帶植物的地方,往往就有可以讓人佇足多看幾眼的老屋、庭園,或剷平後被綠化的公園。
一起來打開觀察力的開關吧,來點樂子,探索這座都市。
松阪豬寫於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