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很長,以疏洪道和高架橋切割;多的是從中南部上來發展進而定根的人群,所以多的是雲林等地的同鄉會。你若有朋友住三重,也許他新年回的老家就在雲林。也因如此,多的是從中南部帶上來的信仰宮廟。

從歷史到科技,和人文有關的故事、新聞
三重很長,以疏洪道和高架橋切割;多的是從中南部上來發展進而定根的人群,所以多的是雲林等地的同鄉會。你若有朋友住三重,也許他新年回的老家就在雲林。也因如此,多的是從中南部帶上來的信仰宮廟。
1945年1月的美軍空照圖中發現完整的洲美條狀聚落,對照今日空照與街景,才想起數年前就曾經騎車經過,對當地的廟宇與老房有深刻印象,只是記憶中弄混了洲美老街與社子上的聚落。
從中庄子(捷運中山國小站東側)越過堀川(新生北路北段),再到今天的松江路、長春路一帶,一整片連綿農田景觀,遠比想像中的還要延續很久、很久。
從清末開始計算,度過日本時代,到1970年代,是一大片農田景觀與一條林立漢人合院的小路。小路的一部分,我偶然遇見,像是一處有自己步調與自信的平行世界。
從松江路一側撞入老台北
日文發音─にしーしんしょうし,中文,寫做西新庄子。
這處庄頭,可以理解成鄉村,位在今天的台北市民族東路與建國高架一帶,離農產運銷公司與三井上引水產處不遠。
1945年的美軍空拍圖,可見此處聚落與馬路已成形
今日地圖與當年空拍的疊合圖
圖片上的這條白線,曾經,是一條連接南北的曲折小徑,北入基隆河、南接宮前國民學校(捷運中山國小站)。
從西向東,一路離開了大稻埕、雙連車站、御前町、宮前町,中庄子,到了西新庄子,離松山機場(台北飛行場)還有一段距離。
小徑兩側沿線,有許多農家、大戶。周遭蜿蜒的水路尚未被整治,農田、廟宇、墓地、紅磚瓦舍,還有多層護龍與防風林的大戶,這裡,毫無疑問是當年的「台北鄉村」。
二戰後,此條小路上有「東邦製紙廠」的出現,曲折小徑又以五常街的名稱延續。等到松江路等計畫道路實施並興建成批公寓出現後,這條小徑才幾乎不存。都市化的腳步遠比想像中還要晚才進入此處,然後才一氣呵成跳躍成松江路兩側數十層的高樓大廈群。
通勤路上能偶然遇見幾處「台北鄉下」,或者「正港老台北」,真的很開心。
台北新安宮
你也跟我一樣喜歡在日常生活的街道漫步,找尋生活痕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