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Vlad Savov 編譯:歷史小豬
基於這星期蘋果發表會之前走漏的那些小道消息,人們覺得自己已經差不多知道iPhone X的一切了。它售價美金$999元,iOS系統,可以無線充電,有無框OLED螢幕和優雅的玻璃背蓋,對吧?這些元素,我們早就在Android手機的世界裡看過了,就連它那貴得讓人挑起眉毛的價格也不例外。因此,這支全新設計的新iPhone旗艦機並沒有讓人感到那麼先進。但對目前大部分的iPhone使用者來說,這場蘋果的發表會拋出了很多問題,也讓iPhone X變成這幾年裡我們所看過最神秘的手機。
以下就來看看幾個iPhone重新設計的基本要點:
手勢滑動的全新介面有多棒?
如果你想和數以億萬計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談談革命,那肯定就是蘋果這次移除iPhone Home鍵的設計了。這十年來,人們已經習慣點Home鍵回到開始畫面,但這個習慣將會隨著iPhone X消失。每個拿到新手機的人都在找Home「鍵」在哪裡,而不是找滑哪裡可以回到開始畫面。因為人們在碰到新軟體的時候,都特別想找一個逃生口。但蘋果認為/假設主流手機使用者已經精明到可以適應一套基於手勢來設計的新UI。
到底iPhone X的手勢要怎麼發揮作用呢?一開始體驗iPhone X的時候,實在不能說從底部往上滑以回到開始畫面的設計很直覺,從畫面左邊往下滑(為了看通知)和從畫面右邊往下滑(為了打開iOS控制中心)的區別也是一樣。使用者可能會適應這些手勢設計,就像他們適應蘋果把耳機插孔拿掉一樣,但這並不代表使用者喜歡或偏愛這樣的設計。
另一個和互動有關的大問題是:iPhone X的無邊框底部到底要怎麼使用?蘋果的設計指南告訴一直以來都把控制功能放在螢幕底部條狀區的開發者:「避免把互動控制功能放在螢幕的最下方。」那現在這些控制功能的UI元素該放在哪裡呢?此外,對app的開發者來說,他們還要適應更窄的螢幕長寬比,如果他們的app不是為iPhone X的新螢幕量身打造的,那麼在畫面外面就會有框出現。影片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在開發者調整軟體,好讓軟體在新螢幕上可以良好運行之前,可能會有一段不太舒服的過渡期。
Face ID真的比Touch ID好嗎?
和去年一樣,蘋果並不怕為了一些更好用的功能而犧牲iPhone原有的好功能。2016年的受害對象是耳機插孔,2017年,iPhone X上沒有Home鍵這件事也終結了大家越來越習慣的Touch ID指紋認證。取而代之的生物識別ID方法,是比指紋更新、更先進的臉部識別,不言自明地就叫做Face ID。
問題來了:蘋果這樣做,是真的相信用Face ID解鎖、授權付款比較安全和方便,還是因為太渴望讓整個iPhone X正面都是螢幕?直到最後一分鐘,試著把Touch ID整合到螢幕底部的蘋果內部報告,可能還是會建議把Touch ID的消失當成一種妥協,而不是刻意的設計選擇。
蘋果在發表會上演示了用Face ID授權Apple Pay購買的功能,但看起來更像是個尷尬的體驗。不管人們是用Android還是iOS裝置,用Apple Pay或Android Pay來支付日常消費,把手指放在指紋讀取上這件事,已經變成了身體的一種記憶。人們這樣做的時候又快速又優雅,就像魔術強森一樣,看都不用看就過去了。但現在蘋果要求我們必須看著自己的手機才能付錢。

別驚慌,Face ID的「泛光燈」會讓你的臉沐浴在隱形的紅外線中。│照片由The Verge的Dieter Bohn拍攝。
除了人體工學之間的不同,Face ID還帶來了Touch ID所沒有的潛在安全問題,比方說某人只要把手機舉到你的面前就可以解鎖你的手機。蘋果是有做預防措施,包括解鎖時需要使用者的眼睛張開,同時蘋果也聲稱Face ID被騙過的可能性比Touch ID更低。但是,依然有百萬分之一的可能性,能讓其他人透過Face ID成功登入你的手機。實際上,生物識別對於保護個人資料來說,是安全性較低的方法。
Face ID將不得不以高度可靠性、準確性和便利性打敗那些懷疑論者。蘋果在發表會上花了相當一部分時間在這個主題上,也是有原因的。
玻璃背蓋撐得住長期使用嗎?
智慧型手機的歷史發展到現在,幾乎每一家手機供應商都嘗試過做出玻璃背蓋手機。Sony在Xperia X系列努力了很多年,Samsung也從Galaxy S6開始走上這條路,今年,HTC和LG的最高階手機都擁抱了這個想法。蘋果自己在著名的iPhone 4設計上就用了玻璃夾層的做法,所以他們的工程師一定握有少數奧秘。不像鋁,玻璃是無線電波可以穿透的材質,這也在維持手機優質外觀的同時讓無線充電成為可能。
問題在於,玻璃背蓋就和玻璃螢幕一樣,真的很難維持沒有裂痕的狀態。這些年來針對Xperia系列使用者的調查顯示出弄破玻璃背蓋是普遍發生的事,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Sony現在改用鋁製的一體成型機身。
蘋果就是蘋果,它聲稱iPhone X有著有始以來用在智慧型手機上最硬最耐用的玻璃。Samsung在推出Galaxy S6的時候也發表過類似的聲明。S6和它之後的Samsung手機一般來說是很好拿,但它還是玻璃,就是人們用「玻璃下顎」形容拳擊手的時候,拿來當做「脆弱」代名詞的那種材料。你可能連讓手機保持在一個月內不出現刮痕都沒辦法。所以,把容易受傷的表面區域變成兩倍,怎麼看都不是一件好事。
只有長期使用iPhone X可以證明蘋果的聲明。iPhone X可能可以撐得和它的鋁製機身前代一樣久,獲得全面好評,要不然它就是會讓手機修理公司的業務突然進入黃金時代。
那麼貴,值得嗎?
不只是iPhone,智慧型手機的價格在過去許多年裡不斷上漲,原因是廠商試著分化出更多優質的功能(製造時需要花費更多成本)。但是價格的增加並未伴隨著更讓人安心、更耐用的設計。相反的,一切都變得更脆弱,手機的正面全部都被螢幕所覆蓋,玻璃也包圍著後方。你上一次使用手機整整兩年而沒有更換過出廠時的螢幕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只要用iPhone X一半的價格,就可以買到很棒的智慧型手機(比方說Moto Z2 Play),就算這支手機不像蘋果產品一樣優雅並有凝聚力,它還是可以提供你iPhone X 90%的功能。現在蘋果採用OLED面板,這也提高了AppleCare+的價格。想想你每天在都市叢林裡跋涉會遇到的情境:被笨拙的通勤乘客撞到、同時拿著你的手機和超重的雜貨店購物袋,或是在喝醉酒的夜晚打電話叫一台Lyft。

圖片來自蘋果官網
很多和iPhone X相關的問題,都建立於蘋果要做出未來手機的前提上。當然,iPhone X的app一開始只會是那些建立在不一樣的螢幕、裝置和互動方式的iPhone app的改編版。你不能期待這些app馬上變得更好,但是新UI的概念和更高、邊框更窄的螢幕最終會帶來更好的整體使用者體驗。Face ID和調整設計以促成無線充電這類好功能的硬體也是一樣。
如果你問蘋果,這家公司可能會告訴你,iPhone X正是它們對於「手機該是什麼樣子」絕不妥協的意見表達。但我們可以換個方式看這件事。在iPhone X螢幕最上方的傳感器凹槽,其實就是蘋果妥協的地方:它破壞了完美的全螢幕,雖然只是一點點,但也代表了在平衡審美和技術需求之間永恆的掙扎。蘋果在達到平衡這一點上能做得多好,現在已成了公開的問題。至少在iPhone X上市、第一篇評測出來之前,我們最好不要太快做出結論。
原文出處:The Ve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