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月晚上別出門?200多年前的他因為「這樣」半夜撞鬼

鬼月有諸多禁忌,從小晚輩總告誡我們,鬼月不要去水邊、晚上不要吹口哨,甚至不要在晚上晾衣服等等。除了多一分小心、避免發生意外之外,這些禁忌與諸多鬼月習俗背後往往也有著對逝者亡魂尊重的心意。

在尚未出現科學方法能夠驗證各種奇異現象的古代,人們固然對鬼又懼又怕,但也有不少人能夠冷靜以待,或是懷有好感,或是敬而遠之。清代的紀曉嵐便曾記錄這樣一個故事:

乾隆年間,有位國子監助教王之銳,為人正直,不管是學問、德行、操守都令人敬佩,稱得上是位「君子」。某天晚上,他到自家後院準備拔一些自己種的蘿蔔下酒,突然看到一個人影閃過。一開始,他以為是小偷,但人影瞬間消失,於是他想,這一定是鬼不是人,便大聲地喝斥起來。

沒想到他責罵的話聲剛落,後院的竹林裡便傳來一個人聲,對他說:「先生,你對《易經》深有鑽研,應該知道天地、陰陽的分別。人在白天行動,鬼在夜晚出沒,這正是黑暗和光明之分;人住在沒有鬼的地方,鬼住在沒有人的地方,這也是人鬼不會同時出現的原因。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人,也沒有一個地方沒有鬼,但人和鬼不會互相打擾,就算人鬼並存於世界上,也沒有關係。假如是我白天跑到你的房間哩,你罵我是有道理的,但你看現在都已經是深夜了,後院又沒有人,正是鬼出沒的時候。你跑到後院來,既不拿蠟燭,又不說話,黑漆漆靜悄悄的,我們兩個不巧撞見了,是你冒犯我,不是身為鬼的我冒犯你,我看到你之後,已經很客氣地避開了,你又何必這麼生氣地罵我呢?」

這位身有教職的王之銳先生可能沒想到自己晚上在家裡拔蘿蔔會遇到鬼,還會被鬼「教育一番」,但他到底是明白事理的人,聽了鬼的話,不氣反笑,說:「你說得對,姑且不罵你。」拔了蘿蔔就回屋的他,乖乖把夜晚的世界讓給鬼。

後來他對學生提起這件事,學生說:「這個鬼既然會說話,老師你又不怕他,怎麼不問他叫什麼名字,假裝和他聊天,問問這個鬼到底有沒有地獄冥府,也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啊!」王老師搖搖頭說,「鬼說得對,光明與黑暗各有各的世界,如果我跟他聊ㄉ天,人和鬼廝混在一起,這樣就沒有分別了。」

在兩百多年前的清代、夜間沒有電燈照明的日常生活裡,這個故事裡描述的黑暗與光明之分非常地天經地義。現代生活中,夜間燈火通明,鬼似乎失去了生存的空間,但不管是白晝或深夜,可怖和可喜的眾生相依然處處上演。「鬼」不因現代化而消失,人性也不因時代變遷而改變。與其戒慎恐懼地遵守各種「禁忌」,正直、尊重和謹守界線的心,或許才是明哲保身的不二法則。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