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會是做甚麼的?
在台灣,這博覽會大約每十年一次,也算是跟上世界流行的末流。
博覽會跟帝國主義的關係緊密,其中一部分,就是主政者在某地某時,集中陳列被統治區域內,萬物萬色,製造一個縮影,展示出世界,陳列出他們所掌握的被殖民地。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博覽會條目 此圖為1850年代維多利亞女王於水晶宮參觀
其中一場最有名的博覽會以及建築群,就是大英帝國之水晶宮博覽會,爾後英國、法國,還有美國,在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也競相舉辦,互相較勁。
日本帝國也不例外,在東京例如上野公園此處常舉辦博覽會,官方與民間主導皆有之。京都當時雖然已經不是政治中心,但偶爾也會舉辦博覽會吸引人氣同時做部分的街區改造。

京都岡崎的琵琶湖疏水紀念館。作者自攝。
以我自己去過的京都岡崎地帶,曾經是江戶某位大名的宅邸大庭院,但經過都市改造與博覽會的舉辦後,現在已經是疏水道圍繞眾博物館的清幽玩水之處了。
岡崎位在鴨川之東,當年這裡也有個京都博覽會,今天依然是京都國立博物館、美術館的聚集處,這展示的機能空間從那時便已經奠定。
回頭講這始政四十周年博覽會,已經有很多研究說明當時的臨時建築群,走在時代的尖端,從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到流暢簡明的現代主義風格線條,不細說年代和地點,可能還會以為是阿姆斯壯登月球的高科技發射台呢。
看看那「東京館」的字樣以及其入口所寫的 ” TOKYOKWAN “,那無襯線字體的使用,還有中央細長高塔鋪設8×14方格玻璃,光線灑入會館,會是怎麼樣的光影美景?
想像一下,你是1935年有閒錢搭鐵路北上到台北車站的高雄州居民,當然,你不只是吃番薯籤啦,但那個城鄉差距與藝術風格的差異,想必不只是文化衝突,更是有種「比不上阿……」的懊惱感或崇拜感吧?
回頭來看一下味の素噴泉,今天的台灣,已經過了對味精的迷戀期,今天,有許多人在爭論味精的好壞,也有許多人聲稱他們能吃出味精多寡的差異。我個人倒是從代謝的角度去思考,不論人工或天然,適量不過量,讓身體能自然代謝掉,就是沒有問題的調味料。
但很顯然,1935年的人們不是這樣想的,味精!味素!多麼重要的發明,能夠在台灣博覽會中可能代表最先進的東京館前面,用噴泉來歌頌之!用高塔來映襯之!
讓所有來見識科技先端與世界新知的台灣各族群都知道味の素的厲害!
好了,我要去煮皇宮菜了~~~~大家晚安。
照片來源:台灣舊照片
關鍵字:始政四十年
資料來源網址:https://goo.gl/ddVr8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