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和阿桂的小故事——吃魚羹

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時候,四川西北的大小金川土司叛變了。乾隆皇帝派大臣阿桂(1717-1797)率軍去打,然而大小金川的人非常強悍,阿桂一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才攻下了一個叫「勒烏圍」的重要據點。據說乾隆皇帝在吃飯的時候,想到這些在金川賣命打仗的將士,忍不住就哭出來了,眼淚撲通一聲落進他正在吃的魚羹裡,乾隆皇帝就叫人把魚羹包一包送給遠在四川的阿桂。阿桂收到魚羹以後也哭了,他說:「我怎麼敢不拚命報答皇上對我的眷顧啊?」

乾隆朝有替功臣畫像掛在紫光閣的習慣。這張立軸掛畫就是阿桂的畫像,乾隆皇帝親自在上面題字,說他:「西師參贊經歷多年,茲為巨擘,掄掌兵權,誠而有謀。英弗恃勇,集眾出奇,成勳克鞏。」時間是阿桂打下勒烏圍的第二年,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

根據Google Map顯示,從今天的北京市到四川省金川縣,距離是2320公里,步行要走21天(在有現代公路的情況下),假如乾隆皇帝真的把魚羹送給阿桂的話,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阿桂收到魚羹打開時的心情。

這個故事是由生活在嘉慶道光年間的和碩禮親王昭槤(1766-1829,《鹿鼎記》裡面出現的禮親王傑書就是他的曾祖父)記錄下來的,收錄在他的筆記文集《嘯亭雜錄》裡。這本書過去被清史學者認為是相對可信的,但近幾年也被發現在清朝制度上的記錄有若干錯誤。

清朝的皇帝很喜歡送吃的東西給大臣,表示嘉獎或連絡感情,但是賞賜的東西多半是糕點、狩獵而來的獵物(如兔肉、鹿肉乾),也會賜藥給遠到邊境瘴厲之地打仗的將領,很少看到皇帝賞賜魚羹這種湯湯水水的食物給臣子。同時,因為過往生長環境和飲食習慣的關係,滿洲人很少吃魚、蝦、蟹這類河鮮、海鮮,而以雞、鴨、豬肉為主食。所以回到這個故事上來,說乾隆皇帝送魚羹給阿桂,其實是不太現實的。

清代滿洲人有一種特有的曲藝叫「子弟書」,意為八旗子弟吟唱的曲詞。照片是清代的一套子弟書叫《螃蟹段》,描寫一個滿洲丈夫糊裡糊塗地買了幾斤螃蟹回家,結果太太一看就說:「哎呀這可是什麼東西?」先生笑說:「這個休問我,我也稀罕,不認得它。」結果夫妻兩人在家和螃蟹大戰的故事,充分顯示出了滿洲人對螃蟹的陌生。

那麼,乾隆皇帝對阿桂打勝仗的真實反應是什麼呢?清代最可信的史料之一是宮廷內的公文檔案「奏摺」。乾隆四十年八月十六日,阿桂寫了一篇奏摺向乾隆皇帝報告攻下勒烏圍的好消息,乾隆皇帝的硃批是:「此皆由上天垂佑,爾等同心宣力,方能成此大勳。嘉悅之外,幾欲垂淚。更當合力前進,速成大功,以俟厚獎。欽此。」

這是阿桂於乾隆四十年八月十六日向皇帝上奏的<奏為仰仗天威官兵攻克勒烏圍賊寨恭報大捷事摺>其中一頁,最後一段是乾隆皇帝的硃批內容。硃批原本應該是用朱色的墨筆寫的,非常好認,這裡的硃批之所以是黑色的,是因為這張照片拍的是當時軍機處官員抄下的公文副本,叫做「奏摺錄副」,所以報告內容和批示的筆跡一樣,只特別註明哪幾段文字是硃批。

乾隆皇帝說會有「厚獎」賜給阿桂,應該是指當月接著他就賞賜阿桂「紅寶石頂戴」,並派阿桂的二兒子阿必達(1744-1791)親自送到四川。既有賞賜,又讓他們父子久別相逢,是相當貼心的榮耀了。

好了,真相大白,沒有魚羹,只有紅寶石。紅寶石雖然比較沒有戲劇性,但是仍然讓我們看見了乾隆皇帝和大臣之間深厚的信任感,以及清代君臣如何透過奏摺在千里之間傳遞訊息,以統治龐大的帝國。至於亂寫煽情故事的和碩禮親王昭槤,我們只能說,安呢母湯喔!

PS. 阿必達的哥哥叫阿迪斯(?-1815),雖然他們都叫阿OO,但阿桂父子可不姓阿,他們姓「章佳」。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