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eanna Garfield 編譯:歷史小豬
城市和這世上所有的生物一樣,有著自己的一生。倫敦從泰晤士河旁的一個小羅馬鄉鎮開始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八百六十萬人住在此處。以下我們要藉由二十一張古地圖、繪畫和老照片,帶你看看大英帝國首都走過的這段旅程:
1999年和2010年的兩項考古挖掘發現,在西元前4500年,泰晤士河旁已有一些鄉鎮存在,這些區域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已廣泛採用農業生產技術。
羅馬人在西元43年建立了倫迪尼烏姆城( Londinium,就是現在的倫敦)。我們可以在畫家為西元200年的倫迪尼烏姆城所畫的這幅插圖中,看到該城第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橋樑。
在西元七世紀到十一世紀之間,盎格魯撒克遜人遷移到了倫迪尼烏姆。他們的聚落呈現網格狀分布,人口大約在一萬到一萬兩千人之間。
西敏寺,建於西元十世紀,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倫敦最古老、最重要的建築物。當它在西元1066年完工後,諾曼第公爵威廉便選擇在聖誕節這一天於西敏寺舉行加冕典禮,成為英格蘭國王。
這幅描繪西敏寺的畫作完成於1794年。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西元十一世紀,倫敦已擁有英格蘭最大的港口。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西元十二世紀,英國皇家宮殿開始擴張,布局也變得更複雜,它就座落在倫敦中心附近。

舊西敏宮。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西元1176年,國王亨利二世開始建造一座新的石橋。石橋於西元1284年完工,就是倫敦橋。原始的倫敦橋佇立在該處超過六百年,上面有住家和店鋪,隨著時間過去,這些建築物最終壓垮了這座橋。

油畫〈倫敦大橋〉,荷蘭畫家Claude de Jongh於西元1632年所畫。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圖片來源:Mark Black, “Henry VIII: A Very Brief History”, Kindle Edition, Very Brief History series, 43 pages Published November 16th 2012.
印刷術在十五世紀早期的發展讓新聞能夠傳遍整座城市,並且改善了居民的識字程度。咖啡館變成了可以友善地討論新聞佚事的熱門地點。

倫敦的咖啡館,約為西元1660年代作品。圖片來源:公眾領域作品
十七世紀,倫敦被大瘟疫所籠罩,約有十萬人因此而喪生。西元1666年,倫敦爆發了一場可怕的大火災,政府於是決定重建這個城市。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倫敦在西元1700年代成為主要的貿易樞紐,倫敦港同時也向下游擴張。

倫敦橋,大約西元1750年。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在喬治王時代(西元1714年到1830年),新的區域在倫敦形成──如梅菲爾區(Mayfair ),泰晤士河上新建的橋樑也帶動了南倫敦的發展。

西元1814年時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十九世紀中葉,倫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最繁華的金融中心。

倫敦街,大約1860年代。照片拍攝者:James Hedderly
……而英國皇家海軍也在此時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艦隊。

十九世紀的倫敦。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從1831年開始,倫敦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直到1925年,紐約市才取而代之。
倫敦人口和交通流量的成長,在1860年代晚期導致了世界上第一個都市地下鐵網絡的出現。

1866年到1870年之間,倫敦展開大都會區鐵路的地下路線鋪設工程。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喬治六世的統治從1936年開始。這張拍攝於1939年的皇室家庭照片中,有著年僅十三歲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以善於鼓舞人民聞名的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和妻子伊莉莎白,以及他們的兩個女兒伊莉莎白和瑪格麗特公主。這張照片中的他們正開車駛過國會廣場,準備返回白金漢宮。照片攝於1939年6月22日。照片來源:美聯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1941年開始蹂躪倫敦。倫敦市民必須躲在地鐵站中以逃離空襲。到戰爭結束時,空襲一共奪去大約三萬倫敦人的性命。然後人們開始慢慢地重建這座城市。

倫敦人夜晚露宿在地鐵隧道的月台和軌道上,以躲避德軍在倫敦猛烈的炸彈攻擊。照片攝於1940年10月21日。照片來源:美聯社
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倫敦也成了世界的時尚、音樂和藝術中心。

許多人走在倫敦切爾西區的國王路上。照片攝於1968年6月25日。照片來源:美聯社
這個城市依舊保持著它全球權力中心的地位……
……時至今日,已有超過八百六十萬人居住在倫敦。

圖片來源:Pixabay
原文出處:Business Insider
[…] 上次我們透過古地圖、繪畫和老照片和大家介紹了倫敦從西元前4500年到今天的城市發展過程〈有圖有真相:倫敦近兩千年來城市演化史〉,這次我們要把鏡頭拉近一些,帶大家看看,在距離今天一千多年前的歐洲中世紀,倫敦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