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張照片是日本長崎出島的招待所與相關建築。
出島,是當時日趨排外的日本政府,特惠給荷蘭人居住營業的居留地,出島本身就是填土造港的人工居住處,只有固定的出入口可以接觸到日本領土的日本人,其他荷蘭人都要待在出島上。
這樣的一個地方跟臺灣有甚麼關係呢?
原來,當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亞有許多據點,除了以印尼巴達維亞做為總據點外,也在日本出島、臺灣台南等處設下殖民地,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各處開發、剝削物資與人力,同時也讓東亞各處呈現多元樣貌,臺灣曾有荷蘭軍隊帶來的印度人與菲律賓人,日本出島此處也是一樣的多元複雜,在當時,出島也是日本幕府少數接觸歐洲文化的地方,進而出現了「蘭學」,是一系列由荷蘭學者介紹給日本的近代知識,有人說,這是日本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的基礎。
今天的長崎依然是座有良好港灣與大量外國人居留地遺跡的美麗城市。可惜,原本的出島相關建築絕大部份都只剩地下遺留了,不過,當地政府執行一連串的計畫,要讓當年的出島風華再現。現在,這裡有復原的護城河、招待所,還有各類倉庫,其中一處「蔗糖倉庫」,格外引起我的興趣。
簡介講得很隱晦又不明顯,但還是載明,其中一號倉庫的用途就拿來是專門儲存蔗糖,儲存從17世紀荷蘭殖民地台灣島所運來的蔗糖。真是物質文化世界史啊。蔗糖也改變並催生了日本的甜食品,例如金平糖、傳統糕點的甜份程度、讓甜點更加便宜普及等等。
用今天的眼光看來,糖就是糖,價格不高,民生用品。但曾經它是如同金錢一般的高級存在,改變各處地方人的菜餚口味與日常熱量所需。
總之,臺灣西半部那些土壤與勞力生產出的糖,就這樣渡海北上,被荷蘭人帶來這裡了。臺灣台南安平一帶曾經是帝國主義下的全球交易體系之一,出現在荷蘭人的文獻當中,是處重要的貿易地點。
臺灣生產的蔗糖,不知道還有多少被遺忘等待爬梳與講述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