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虔誠祭拜的信徒
臺灣大學離正門較近的土地公祠(不知為何現在叫做離客家文化較親近的伯公亭),名氣響亮,松坂豬今天要介紹另一座跟台大有關的土地公廟。特別是生活在台大後門生活圈,例如社會系、社工系、新聞所、電機系等等的學生,這間土地公廟與這些學生關係反而比較近,但大多數的人可能都不太知道這間下內埔(庄)土地公。
P.S這張圖是約為1930年代的日本時代,今國北師本館建築時正在興建的樣貌。現在的操場,是學生農作用途的地方,照片左手邊的紅磚建築今天還在,已是文化資產,那棟建築在當時的用途名稱是總督府第二師範學校大禮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日本時代時樣貌。引用自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官網。
若真有神蹟且土地自有神仙庇佑,那後門生活圈的人們應當來拜的是這間國北師後門附近的這一間土地公廟。
從清末日本時代初的臺灣堡圖可以看清楚,後門到國北師這一處,叫做下內埔庄,與頂內埔庄相對應,可合稱內埔,望文生義一番,其實就是位於頂(意思同上)、下,兩處的耕作處,合稱內埔,它應該曾相對於某處的「外埔」,也就是某處較外圍的田地。相對於外,這裡就叫做內埔。上、下、外、內,乍看之下複雜的古地名其實相當單純。若從漢人從淡水河往臺北盆地由西向東的發展方向來說,「內埔」位於蟾蜍山旁,的確是台北盆地漢人武裝暴力開發過程中,較晚接觸到的地方,從河岸上岸後感受較內部的土地。

20世紀初期(1900年前後)的地圖,紀錄清末到日本時代初期的樣貌,藍點為土地公處所在,可見今天臺灣大學與臺灣科技大學的範圍頂內埔、下內埔的古名。引用自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堡圖圖層。

下內埔福安宮立碑
這樣的農田,2018年的當下,因為靠近敦化南路等商業重鎮之故,常常上報紙,名列「台灣有錢土地公」或「致富發財首選之類」的必拜土地公廟榜單,但回顧它的歷史,其實直到敦化南路正式開發到南側,以及台灣大學正式開發後門一帶之前,這裡依然維持相對簡單與廣闊的視野。
這密集開發的時間沒有不遠,不用回顧到清朝,個人推測,應該是1970年代,社會系館到國北師之間,都還是大片的非密集開發處,只有軍營和簡單的平房而已,這附近有一處已經消失的文化資產「下內埔陸軍營舍」可以當例證。
可以另外當作例證的事情是,年長一些的台大學長姐,還會稱呼後門法律系是「黑森林」呢,那麼,在「森林」附近的「土地」公廟,這樣的情境,約略也只是40年前的事情而已,爾後隨著辛亥路的開通以及捷運開通,還有敦化南路開發到最南側,商業大樓進駐,一帶的地貌才有大幅改變。

土地公廟建築有著有趣的仿歐風柱頭,且融合傳統木作「雀替」的樣貌
不說別的,連國北師旁邊的小巷,大安運動中心,社科院圖書館取代大草地,也是2000s~2010s才動工至今完工的大變化。
說了這麼多,能在鬧區中看到國北師的紅磚古蹟,破敗沒人管的日式宿舍,還有這一間,雖然歷次重修,但香火依然旺盛,建築格外有趣味的土地公廟,真是趣味橫生啊。

總督府第二師範學校大禮堂。引用自寺人孟子(CC BY-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