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七年的小學課本,都有哪些有趣的知識?

清朝末年,文化界和許多政治人物提出了廢除科舉,提倡新式教育的意見。在這樣的思潮下,一位住在江蘇常州的進士劉樹屏(1857-1917)出任了新式教育小學校「澄衷蒙學堂」的首任校長,並與一位擅長寫實畫的繪師吳子城一起編纂了學生們用的課本,也就是這本《字課圖說》。

從今天的角度看來,這本《字課圖說》不太像課本,反倒像字典或是百科全書。劉樹屏在課本的前言裡說得明白,這就是給沒讀過書的孩子們啟蒙用的課本,所以課本裡的解釋都不會太難。十歲以下的小孩,只要看簡短的字義解釋就好(比現在國文課本的註釋還短);十一歲以上的孩子呢,才需要看比較長的解釋、引申意涵和例句。因為課本中有許多來自西洋的天文地理知識,以及孩子們尚不懂得的社會人事物,所以,才在某些字的旁邊安排了圖畫,讓孩子們能夠對字詞有更深入的了解。

光緒二十七年(1901)是什麼樣的年代呢?前一年,八國聯軍才因為義和團的事攻打北京,這一年,清朝簽訂了辛丑合約,李鴻章(1832-1901)也病逝了。《字課圖說》中的解釋和圖畫,給了現代的我們一扇窗,不僅讓我們看見清末江蘇社會的樣貌,當時知識份子對世界的認識與想像,也蘊涵著他們對新一代國民的期許。

當時這本課本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大受歡迎。僅僅三年的時間,就已經再版十一次。今天我們曾經聽聞過的民國文人,包括胡適(1891-1962)、茅盾(1896-1981),都認為這是啟蒙孩子認識世界的重要基礎。如今,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這本《字課圖說》裡,究竟教了一百年前的江蘇孩子們什麼有趣的知識。

課本上說,狗和犬是一樣的,硬要分的話,大隻的是犬,小隻的是狗。犬有三種,第一種是田犬,第二種是吠犬,第三種是食犬。家裡養的狗,尾巴都是往上捲的,野狗的尾巴則不會往上捲。

大家看完上面的解釋,應該會覺得有點不太對勁。犬有三種,一種是看守田地的,一種大概是看家用的(喜歡吠叫),最後一種是拿來吃的。然後,養在家裡的狗尾巴會往上捲(柴犬表示,不管在哪裡我的尾巴都是捲的,不想捲也不行),野狗的尾巴則不捲。我想,校長可能把家犬看到主人開心搖尾巴的表現,誤認成為所有家犬都有的特徵吧。另外,從左邊的配圖看來,左下方的是家犬(大隻,尾巴翹),右上方則是野狗(小隻,尾巴下垂)。不過,課本接下來,又詳細地介紹了「狗」這個字:

狗

狗是一種動物,種類很多。比較大隻的是犬,現在都通稱為狗了。獵狗,腿高力細、毛堅善走;守家狗,耳尖毛粗,擅長吠叫。用來玩的狗,小俏而靈敏;救生狗,頸繫藥瓶,巡行雪中,路上有凍僵的行人聽見救生狗的聲音,叫牠過來,把瓶子裡的藥吃下去,就會舒緩一些,不會死得那麼快,可以等救生狗回去找主人來救他。

這段解釋比較有意思的是,它介紹了在雪地中巡邏的救生犬,總覺得在脖子上繫著藥瓶到處巡邏、尋找受凍行人的描述,很像我們現在所知的聖伯納犬,也就是阿爾卑斯山搜救犬。這是當時清朝沒有的狗,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這應是當時由西洋所傳來的知識。

說到從西洋傳入清國的知識,我們可以從「城」這個字的圖說看到更明顯的文化差異:

城

歷史上第一個築城牆的人是大禹的父親鯀。牆內叫城,牆外叫郭。中國的省會及府廳州縣,大半都有築城牆,做為守城之用。北京的城牆有三層,將北京城分為外城、內城和紫禁城三個部分。外國的國都,如倫敦、聖彼得堡、華盛頓、柏林,都沒有這樣的城。

其實如果我們今天把「城」這個字當做西方的城市(City)看待,一定覺得《字課圖說》的解釋很荒謬。華盛頓也就算了,倫敦和聖彼得堡怎麼會沒有城呢?但是當我們看看這一頁配的圖片,就會發現,繪師描繪的,是清代地方的巷弄房屋,也就是城內景象,而畫面的右上方,畫的則是裡面有府衙、外面有城牆的清式城市。如果對清代台北城有些印象的人,一定也會覺得這個城市結構有些熟悉。而倫敦和聖彼得堡,都是從河口要塞逐漸擴張而成的都市,和清代城池的內部規劃並不相同,所以,《字課圖說》說倫敦、聖彼得堡、華盛頓、柏林「皆無城」,它們確實是沒有這樣的城市沒錯。

說到這裡,大家是否覺得《字課圖說》這本距今一百多年前的小學課本確實有點意思呢?如果是的話,那麼,在哪裡可以買到呢?(模仿《唐伯虎點秋香》裡武狀元的語氣)。不用擔心,圓神出版社就在本月出版了這套課本的白話版,叫做《民初學霸讀什麼?史上最強大的國語啟蒙書: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白話全解版】》,分為上下冊,在博客來和各大通路都可以買到!雖然書名很浮誇,很浮誇,真的很浮誇(重要的事情講三次),但因為我特別喜歡《點石齋畫報》、《圖畫日報》這類清末民初的啟蒙類圖說畫報,所以就免費為這套書工商服務一次囉!我們下次見!

購買連結: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0381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