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灣的吉野鄉──來自日本德島的鋤頭聲

去過日本遊玩或曾經注意過日幣萬元鈔票上頭像的人,一定會注意到一位頭髮往後梳,略帶法令紋的中年男士,這位先生不是日本的天皇也不是將軍,而是日本近代重要思想啟蒙家,福澤諭吉。福澤諭吉是日本最早將經濟學引入的人之一。

日本重要思想家福澤諭吉

日本重要思想家福澤諭吉

他的思想有兩大重點,第一點是反對封建社會留下的不平等,第二點是脫亞論,他認為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應該離開中華帝國長年以來的儒家思想,而要積極吸收西方文明,並且與周遭東亞國家疏離,換句話說,就是「脫亞入歐」。

弔詭的是,在脫亞論的思想下,他卻常有貶低周遭國家,以及看輕殖民地上人民的思想,這點,與他主張脫離封建制度,主張自由的思想,卻有著明顯的矛盾。福澤諭吉對於臺灣的看法,相當激烈,他認為要把臺灣建造成完全適合日本國國民移居的地方,並用強迫的方式將臺灣島上的居民改變甚至逐出。

但這樣的想法其實相對不實際,在其他思想家以及總督府實際的施政下,依照另一位思想家,同時後來也是總督府殖產局局長的新渡戶稻造來看,有「同化」與「自治」的差異,同化方式,是將殖民地的制度與文化跟母國同步一致,自治方式,則是用相對人道的方式統治,最後殖民地可以和平地獨立。

而不論是極端地改變殖民地,還是相對柔和地對待殖民地人民。都隱約藏著「同化」的目的,也就是日本人的文化與生活方式應該改變臺灣人,而不要讓臺灣人的習慣反過來影響日本人。日治中後期,在臺內地人(日本人)的人數相對眾多的本島人(臺灣人)來說,比例是相當小的,雖然制度與現代化等政策方面,是總督府在改變臺灣與臺灣人,但在文化交流上面,當時的臺灣輿論界常認為,在臺灣的日本年輕人「變了」,變得太熱帶,變得太脆弱,變得太「臺灣」。

日治中後期,在臺日本人「灣化」成為日本當局擔心的問題之一,不論這現象是真是假,總之,殖民者其實在日治初期就有考慮到一件事情,就是應該要讓「文明開化的日本」,改變「文明落後的臺灣」。如何實現?除了政策、基礎設施、教育之外,還有一個方式,就是「更多的移民」。

吉野村開村紀念碑。原作者Taiwankengo,經本人裁切部分。CC4.0。

吉野村開村紀念碑。原作者Taiwankengo,經本人裁切部分。CC4.0。

就在這樣的大歷史背景下,在臺灣的花蓮,以及在日本的德島,卻有兩處村落,同一批人,與福澤諭吉與新渡戶稻造兩位,當年提出的殖民論相關論調中的同化思想,有著間接的關係,他們是誰呢?他們是日本時代曾經住在今天花蓮吉安鄉的一群在臺內地農夫,以最近流行的用語來說,就是「灣生」。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們引揚回日本,卻又被當地日本人排擠,因此組成了「臺灣村」,這些人的父母,就是20世紀初期,臺灣還是日本殖民的時候,被總督府官方政策引導與鼓勵下,來臺灣東部發展農業的一批人,其中一批,就落腳在花蓮吉安鄉,當年稱為「吉野」,之後,還有位在壽豐鄉,當時被稱為「豐田」的村莊。

豐田文史館的老照片,日人移走後此處為客家族群居住地

豐田文史館的老照片,日人移走後此處為客家族群居住地

為什麼日本總督府官方要鼓勵內地日本人來臺務農?這又得再回溯一點歷史背景,原來,在19世紀末,日本經歷了相當大有關於農業、農民的抗爭與糾紛,明治維新雖然讓日本開始煥然一新,但原本的農民,在若干制度下淪為佃農,而且政治權利上,也常被排除,在經濟與政治雙重的弱勢下,生活也變得困難,因此,農民常常組起來抗爭,農村的經濟議題成為當局必須處理的問題之一。

另一方面,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人口成長相當快速,但土地面積卻愈顯不足。日本得到的新殖民地,總督府管轄的殖民地臺灣來說,新的土地明顯地有機會接受太多的人口特別是農民。在這樣的前提下,來臺灣的內地日本人,除了官員,還有自由想要前來臺灣發展的商人等民間人士之外,又加上了官方獎勵的移民,希望能一定程度地解決日本內地農民的問題,也讓更多日本人在臺灣影響臺灣人的生活。

在總督府官方的引導下,取得了東部的平原用地,以免日本移民到了西部臺灣人居多的村莊反而被臺灣人影響了。東部在七腳川的原住民被控制後,有了相當多的空地,在1910年移民課這個官方單位設置後,日本德島縣來的第一批的農業移民,從此在臺灣東部展開新生活。

花蓮壽豐鄉一景

花蓮壽豐鄉一景

他們集體住在規劃好具備日本村莊樣貌的新村莊空間內,受官方鼓勵與教育,有專門的專家教導耕作與種苗,要來臺灣當農民也不容易,要接受考試,最好是一家子一起搬來臺灣,以農業為職業,身上有足夠的資金,當中最重要的是「精神」,精神必須堅定,才可以去同化臺灣人,而不是反過來被影響,而且意志堅定才不會做出傷害風俗之事,影響殖民者在臺灣人內心的形象。

過了層層考驗後,總督府給予的獎勵是土地、住宅的補助,然後每家農民集中一處居住,成為一處特殊在臺灣東部的移民村莊,內有為這些農民設置的公共設施,像是小孩上學的學校、方便就診的地方醫院,還有維持信仰與傳統的神社、佛寺。

位於花蓮吉安慶修院內

位於花蓮吉安慶修院內

豐田村與吉野村中來自德島縣與其他地方的日本內地人,就是這樣在層層考驗後,遠道搭船,來到新世界,用鋤頭和農具開墾出的新生活與新聚落。今天,到了花蓮吉安鄉與壽豐鄉,仍然可以看到花蓮慶修院,還有當時的日式村落街道安排、日式老房舍整齊排列,以及改為廟宇但仍留有參拜配置與少數日式石燈籠遺留的神社遺跡。

豐田神社留下的狛犬

豐田神社留下的狛犬

對帶著一家大小的夫婦來說,臺灣是新的開拓危險地,但對於在花蓮移民村出生的小朋友來說,這裡反而是成長的地方,小時的鄉愁所在,所以,近年來才常會有已有年歲的日本長者,組團來臺灣,找尋曾經生長的住處、曾經玩耍的空地,去戶政事務所調閱當時的戶籍資料等新聞出現。

吉野村(吉安)只是眾多移民村的其中之一,而1945年後移民村內的居民都必須回到已經很久沒回去的「故鄉」,德島縣,而德島反而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離開許久,原鄉反而變成異鄉,回到德島,「來自臺灣」反而成為這些引揚日本人受到排擠的原因,更讓這些吉野德島人想念臺灣的吉野村,吉野村反而變成記憶中的故鄉。

花蓮一景

花蓮一景

的確,福澤諭吉等思想家雖然偉大,但其細緻的思想論述可能有歧視的意味在,而總督府帶有改變臺灣人企圖的移民政策,也是殖民地臺灣受到總督府不平等對待的現象之一,但這些農業移民也並非真正的日本殖民高官,而且來臺灣的發展也非一帆風順。

農民們常受天然災害與收成不佳等困擾,生活水平普通,先放下殖民的不平等,來看這群在臺灣東部度過大半輩子或精華童年的常民,就會發現,大歷史下的小人物故事,才是歷史中最讓人有所感慨的精華部份呀。

參考資料:1)維基條目。2)楊皓天,2012,《日治時期花蓮吉野移民村規劃與空間演變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