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紀州庵松阪豬
圖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國家記憶資料庫提供
前言:
在大臺北一帶,有臺北市的七星郡役所、新北市的新莊郡役所,或已消失的海山郡役所等處。而要說起神秘的文山郡役所,及其反映的歷史故事,就不得不從新店周遭的開發歷史說起。
移民的歷史 墾殖的時代
離開新店捷運站,就在不遠處人來人往的的新店街上,曾是神祕的文山郡役所所在。
郡役所是甚麼?區公所、鎮公所、鄉公所……這些耳熟能詳、在通勤或逛街時一瞥而過的政府機關,從歷史的長河看來,其實也反映了一群人移入、開墾,或與原居地人民爭奪、動盪之後,日益穩定下來用來維持日常生活運作的機關。這樣的地方,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被稱呼為「郡役所」。
十八世紀初期,清代漢人大規模開墾的腳步進入了臺北盆地一帶,但處於南緣的新店周遭,屬於雷朗社及泰雅族原住民的活動範圍,其中又以泰雅族原住民抗拒漢人移民的力量為大。萬隆、大坪林一帶,漢人勢力要在清代官方的軍隊間接支持下,才能在十八世紀中葉時,進一步往南開發原住民的活動領域。漢人移民在這一帶尋找水源,開鑿私有水圳(如大坪林圳),因此在青潭口曾有漢原之間的衝突發生。進展到十九世紀前期,漢人移民的力量又更往南深入,開始在今天的屈尺一帶出入。

十九世紀後半葉,因牡丹社事件等外國勢力的介入,清代官方開始重視「海防」與「固臺」兩大議題,治理臺灣的政策,從巡撫沈葆楨的「開山撫番」開始,這政策持續到了臺灣建省的首任巡撫劉銘傳,在1885年,因屈尺庄人民受到殺害,劉銘傳派代表與當地頭人前往烏來部落試圖「招撫」原住民,結果有烏來「八社」願意接受招撫。安撫的背後,暗示著「開山」中的開發力量,借助國家的力量,讓民間的漢人南緣勢力能安心發展,周遭的邊緣墾地與山區範圍其上的經濟活動,如開墾農田、開採樟腦、種植茶樹等,得能全力生產、運輸。
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臺灣與澎湖等島換為日本施行殖民統治。統治初期,日本總督府平定臺灣反抗勢力後,在新店、文山一帶,展開全面的調查,包含土地、人口、資源,傾國家之力,讓申請並通過官方認可的大型會社(公司)能順利深入南勢溪、北勢溪的原住民活動範圍,從木材資源到樟腦資源,都在官方權力的保護之下,讓公司企業能順利開採。
總督府對原住民的控制與掌控,在1907年開始的兩次「五年理蕃計畫」下,變得更加殘酷與血腥。佐久間左馬太總督先設置隘勇線,進而以大規模武力壓制原住民,整個泰雅族受到生命與財產的危害,犧牲慘烈,讓人不勝唏噓。1922年,屈尺、龜山等過去被認為是泰雅族部落活動範圍的地方,都被改成臺北文山郡下的一般行政區,而非特殊的「蕃地」,這也可以視為總督府強勢理蕃政策之證據。
美麗與衝突的遺跡
回來談文山郡役所本身。它的出現,是日本殖民統治時代中葉,自1920年代開始,文山郡役所管轄今天的新店、深坑、石碇、坪林、文山、烏來等處,同時又有管理「蕃地」的權限,這一「蕃地」,東南處以宜蘭棲蘭山為界,面積廣達三百多平方公里,比當時熱鬧的新店街範圍大上近三倍,人口卻只有新店街的八分之一,可以想見那山林的遼闊與大自然的清新。

但正如前文所提及的那段動盪與不安,遼闊與清新的背後,蕃地與原住民,依然在政府與警察的控制之下。原住民領域的警察比例遠高於平地,有時警察還同時就是當地原住民部落的學校老師,部落警察的職責可說是包山包海,連原住民的小孩其教育與成長,都與警察脫不了關係。當警察掌控了深山部落的活動與文化,也代表著烏來開始成為日本人能夠觀光、泡湯的去處之一,同時,下游碧潭一帶,也變成能搭乘鐵道而來、親近大自然的重要觀光勝地。警察與郡役所,掌控了原住民的經濟、教育以及日常生活。從設置的方位與地點來說,文山郡役所位在碧潭東側防波堤的高臺之上,緊鄰新店庄役場與小學校,身處市街中心,又因地勢較高,視野良好,能遠眺整個碧潭景觀。經由水路往南,能直通直潭、龜山;陸路往北,能一路聯絡景美、木柵、深坑、石碇和坪林,往南則可直通烏來及更深山的部落。配上橋樑聯絡,沿路還能前往小粗坑發電廠、三井製茶工場(廠)、烏來溫泉,以及象徵日本的神力已臨此處的烏來神社,可說文山郡役所的設點位置,地處扼守之處,當初從景尾(景美)一帶遷來碧潭旁,為的就是能更靠近原住民生活範圍,扣緊屈尺、龜山、烏來以南,更能發揮監督與控制的功能。
而就文山郡役所建築本體的特色來說,因為它直接繼承之前的警察機關——「新店支廳」——其建物,所以它也具備了警察機關所擁有的外貌與特質。首先,它的立面型態沒有中軸對稱;第二,在建築角落設有尖塔樣貌的迴廊轉角,接著,又設有從外走入機構內的磚造或木造外廊,這些都是新店支廳(即文山郡役所)的建築特色。
從外觀看來,除了介於一、二樓高度的轉角尖塔引人注目外,尖塔與走道皆設有歐風的半圓拱開窗,入口以歐風柱式支撐雨庇而成,斜面雨庇與雙柱搭配,遠看頗有山牆列柱的神殿感。本體建築有兩層樓高,二樓又設有陽臺,以防止過熱的天氣與陽光西曬。屋頂則是採用寄棟造的形式,藍色的屋頂配上粉刷後的白色屋身,色彩明亮,又有轉角尖塔的顯眼配置,成為臺北往烏來路途上必經又引人注目的重要建築,但也可以說,這樣的文山郡役所,正彰顯了原住民與當權者統治、開發、控制的歷史過程。走在碧潭吊橋發思古幽情之際,這些歷史,值得我們好好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