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東路新隆國宅與「新榮町」

新榮町公共住宅於1970年代末的俯瞰影像
「人的一生會有許多事情逃不開,生老病死,食衣住行。結婚也是部分人會選擇的一條不歸路,今天臺北中正紀念堂的南側,就有不少婚紗店聚集在這,也是中山北路以外有名的婚紗街之一,周遭,還有中正國中、新隆國宅、林森南路地下道,以及近來愈夜愈熱鬧的Revolver夜店,該店在中正紀念堂西南出口的對面馬路旁,以此為端點,由西向東,到中正國中圍牆為止,這塊四邊形,配上三條南北巷弄,切出了今天的主角:新榮町 ,其下的三丁目是為今天的主角。
今天看起來,這裡只不過是有處國宅的一般住宅區而已,不過「新隆」這個地名,倒和百年前的「新榮」稱呼念起來類似,國宅讓人常聯想到的平價、公共設施等特質,在百年前新榮町(街)出現時,也恰好有類似的特質:平價、公共,而且專供出租用途。在那個社會住宅或青年住宅概念還沒出來的日本時代,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與概念成型,進而真實地以空間、道路,以及建築成型呢?這一切,就要從三市街與骯髒的環境說起。
住宅數量跟不上居住需求
20世紀初期,初來乍到臺北的日本當局,感到最苦惱的就是流行鼠疫等各類傳染病的衛生環境,在若干能改造環境的政策出爐後,搭配著政策,市區內若一棟建築有人罹患鼠疫,那麼,在原屋主認可後,當局就可以拆除原戶,用硬體與環境的方式企圖根絕傳染病的來源。但鼠疫的疫情其實相當嚴重也廣泛,這政策延伸出一個後果:臺北可供居住的空間跟不上臺北需要住宅的人數,特別是那些習慣日本內地生活方式的平民百姓,即便民間或三市街內有許多臺灣傳統建築,內地來習慣榻榻米的文化沒辦法一下子就入住到漢人合院,或是狹長只有天井可見天的街屋內。
那麼,怎麼辦呢?當時的有志之士希望能盡快用官方的力量興建公共住宅,這聲量雖然不小,但問題是沒有資金來源,不過,就在1904年,日俄戰爭結束後,一股原本要用於槍砲彈藥武力的資金,從別的管道轉換成建設基金了,原來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官民募資資金要興建船艦,而且募資情況相當良好,超乎預期。待戰爭結束後,這些金錢轉變使用目的,成為中央公共衛生費的使用基金,建造公共住宅的經費,因此有了著落。
百軒長屋的出現

成排長屋與電線桿、行道樹
1908(明治 41)年,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前身「臺灣建築株式會社」成立,配合當時的臺北廳施行市政。該公司以每月按期支付費用的方式,興建專供出租的房舍。民間稱呼這些屋子為:「百軒長屋」,長屋是日本最晚從江戶時期就流行的一種居住與建築形態,意指在同一方向使用共同牆連續興建的集合住宅,每一住戶有自己的玄關出入口,較常出現在街道裏測,藏在光鮮亮麗的町屋內,在外人看不見的街廓內部興建,居住面積較小,因此也常是中下階層擠近都市內初始的棲身之處。
新榮町的這批百軒長屋,雖然沒有官方宿舍那樣的氣派與寬闊,但相比江戶的長屋,也是不錯了,周遭有新劃定的街道、路燈,還有行道樹,每間房子的門戶寬約有2.7公尺,房屋含小庭園的進深有6.3公尺,特別是家家戶戶都有門前小庭園這一點,讓長屋的環境加分了。
新榮町(街)第一批先建了一百戶,由於地緣與專賣局工廠只有一街之隔,因此有許多沒有宿舍配給的專賣局僱員選擇簽約來此居住,就連夜晚都有人刻意前來勘察環境,跟今天看房要白天看、晚上看,下雨天看的情況相去不遠。除專賣局的住戶來源外,另一大批住戶來源是各級學校的學生。第一批住戶契約都簽訂後,又興建了公共浴池,以解決每間長屋沒有配給浴室的清潔問題。水源方面,四戶用一口水井,廁所方面,每一戶集中後排放的水肥賣給附近農民,收入再拿來支付周遭的新設路燈費用,在當時,路燈與行道樹還是相當新穎的設備,而長屋住戶的水肥集中後另謀他用,卻又是相當江戶時代的做法,拿江戶時代的做法維護新時代的照明設備,這一點對比相當有趣。
養雞天堂小村莊
1919年11月的臺灣日日新報特別對這裡做了一篇報導,原因是記者發現,這裡不僅成為百人住宅之地,還是雞鴨家禽的養育天堂,依據記者記載,新榮街內百多戶住家多或少都有飼養雞隻的習慣,來到這邊可以看到一隻又一隻的雞隻在道路或中庭走來走去,而且雞啼聲響徹雲霄,大約養了一千五百隻的雞隻,且又有不同種類,從矮雞、臺灣雞,乃至於國外而來的雞種都有,每家平均最少會養三隻、四隻,最多的一戶竟然養了25隻有,雞隻的飼料大抵都來自住戶廚房所剩下的廚餘,雞隻由於放養的的關係,看起來健康狀況都不錯,有用青菜當飼料為主的住戶,也可以看到大雞小雞往雜草裡面補食昆蟲的情況。飼養這些雞隻,一大部分的用途是為了新鮮的雞蛋與賣雞的收入,大概會用一隻公雞與三隻母雞的方式飼養,養大之後賣掉可以有九圓的收入,不過,大部分的住戶不是為了營利而養這些雞的,主要只是賣蛋而已,一顆雞蛋可以賣五錢左右,或是在必要的時候自己宰殺雞隻以做食材。
由於新榮町的北側是軍營,南側是官舍,因此這樣具備農家風情的公共住宅生活樣貌,相比之下,是相當特別的。

1929年落成的新榮町派出所
新榮町公共住宅(1908-1980)
這些平價實用的出租住宅不知道曾有多少住戶遷移出入,土地與建物屬於臺北州財產,戰後改為市政府財產,直到全面拆除前的1980年,也屹立了70多個年頭,有不少老兵與攤販在此生活,維持庶民居住的樣貌。1960年代末,臺北市政府展開第二次的地區更新計畫,將這批住宅全面拆除,東側改為臺北市中正國中,西側為新隆國宅,只剩下名字稍稍記成了原有「新榮」的相近發音。新隆國宅一躍成為今日的房價高點所在,但又因為海砂屋的問題,近年來又有都市更新的聲音出現,這就是別的故事了。
就算只剩一棟也好,這全臺灣第一批的公共住宅,也起碼有個實際存在能讓人想像與紀念,可惜,區域性全盤的土地重劃,沒能留下這個機會。

同為新榮町但非公共住宅的日式老屋

1945美軍空照圖下的新榮町公共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