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使用之遊戲圖片皆取自《紫禁繁花》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或遊戲截圖畫面。又,本文敘述的時間點,若在諸皇子為避雍正皇帝諱而改名前,皆稱皇十六子原名胤祿,反之則稱允祿。
三、莊親王愛新覺羅胤祿(1695~1767)
介紹完「太子妃」和「安親王」的故事之後,我們決定來談談玩家首次儲值時會得到的夥伴「莊親王」。遊戲中對他的介紹是:「十六阿哥;精數學,通樂律,在其他人眼中是個不務正業的王爺。」又說:「其實莊親王天資聰慧,文武全才,但表面上卻全然不顯,這固然是內斂,但和他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
內斂、低調、獨善其身的作風,是遊戲企劃想要帶給玩家的印象。但,同樣都是皇子,為什麼胤祿需要採取這樣的策略呢?

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他沒有意願參與皇位的鬥爭。做為康熙皇帝的第十六個兒子,他出生時,皇太子二十一歲、皇八子十四歲;在他十六歲的時候,皇太子已經兩次被廢,皇長子胤禔被幽禁,皇八子相關勢力也已崩潰。在那個風聲鶴唳的年代,年輕的胤祿沒有政治歷練,也沒有母家勢力可以做為後援,爭奪皇位,應該完全不在他的考慮之中,這段時間他最常做的事,大概就是和幾個與他年紀相近的皇子,一起奉康熙皇帝之命,去參加皇室的祭祀儀式。
根據記載,胤祿從小就很好學,康熙皇帝經常親自教胤祿數理知識,胤祿自己則展現出對音樂的高度造詣。只要提到樂理,大家都知道要找胤祿,只有他的見解最讓人信服。所以後來乾隆朝時,胤祿對國家樂章和典禮提出了許多精闢的意見,皇帝多半也都採用。
雍正皇帝即位後,允祿得到了「莊親王」的爵位。值得注意的是,莊親王原本是由皇太極之子碩塞家族世襲的爵位,到了允祿這一代,由於前一任莊親王博果鐸沒有兒子可以繼承爵位,雍正皇帝便決定將允祿過繼給博果鐸,由他承襲「莊親王」的爵位。結果引來眾人議論紛紛,認為雍正皇帝偏心,雍正皇帝氣得公開說:「外面的人都在亂說,說因為我愛十六阿哥,所以才讓他當莊親王。我把弟弟們封為親王,到底有什麼不可以啊!而且我如果要對十六阿哥特別好,又不是只有讓他當莊親王這個方式!」
在此同時,允祿也被雍正皇帝指派去掌管內務府。內務府是皇家財產的總管機構,事務非常繁雜,底下有收藏白銀、緞匹、衣料、毛皮、瓷器等六類皇家財產的廣儲司,以及管理皇家田莊的會計司、負責皇家典儀的掌儀司、訓練宮廷護衛的都虞司、修建紫禁城的營造司,最後還有掌管皇家園林的奉宸院。工作內容非常複雜,且幾乎都跟銀錢、帳務有關,可以想像允祿接下這個工作後肯定焦頭爛額(大概沒時間吹笛子),而精明、嚴厲的雍正皇帝也毫不留情,經常叮得允祿滿頭包。
例如雍正元年六月,允祿發現某項租銀虧空,向雍正皇帝請求寬限賠補年限。允祿奏摺洋洋灑灑寫了八頁,雍正皇帝只在最後面回他:「(你說)一年賠繳一萬兩,限期四年繳完。這個辦法糊塗又軟弱。」(意思是回去重想)。
兩個月後,允祿上奏報告營造司修建官房的情形,雍正皇帝又唸他:「你們要言行合一才是,如果不是的話,事情還是辦不好的,而且這其中舞弊的情事可大了。」是的,清朝和現代一樣,只要是政府建案,相關人員都有機會從中上下其手、貪污舞弊。
雍正皇帝將內務府交給允祿掌管,不僅是對他的一種信任,可能也希望藉此磨練允祿。而允祿也很爭氣,慢慢地,他的意見開始得到雍正皇帝的稱讚,雍正皇帝會回覆說:「你的意見很好,(你做事)很盡心,就照你的想法進行吧。」或直接就批一個「照你的意見做。」到了這時候,看允祿的奏摺對雍正皇帝來說,或許已經算是一種休息了,這個弟弟已經足夠成熟,不需要他在奏摺上用長篇大論的硃批來教他做事的方法。
正是因為這份信任,當雍正皇帝因為患病而即將逝世之時,他要求允祿輔佐新上任的皇帝。乾隆元年,允祿當上了議政大臣,這是一個非常靠近皇權中心的位置,他要用他過去的行政經驗,來幫助年輕的乾隆皇帝統治國家。雖然乾隆三年時,允祿因為和廢太子的兒子弘皙走得太近,而被革去議政大臣的頭銜,但乾隆皇帝仍讓允祿掌管內務府,大概他也覺得這個燙手山芋除了允祿這個叔叔外,暫時沒人能處理好。
在這幾十年的歲月裡,允祿一直沒有放棄他對音樂的愛好,終於,在乾隆七年,皇帝指派允祿為「總領樂部大臣」,讓允祿得到一展長才的機會。在這份工作上,他表現出極大的熱忱,仔細地根據周禮,制定並修改了國家樂章及祭祀典禮,可以說,做為一個滿洲親王,允祿真是習得了漢文化的精髓。
或許在汲汲營營於皇位或名利的其他阿哥心中,允祿的確是個「不務正業」的人,但這也讓他成為了獨樹一幟的滿洲親王。在遊戲中,允祿的特性是「氣勢」和「魅力」,大概是掌管內務府需要魄力,而他對數學和音樂的熟悉,則使他多了一種別人沒有的魅力。
說起來,允祿的一生似乎隱約反映出雍正、乾隆兩朝的變化:雍正皇帝務實嚴肅,在乎財政改革,所以他讓精通數理的允祿掌管皇家財產。乾隆皇帝繼承了父親為他積累的帝國實力,在開疆闢土的同時,也有餘裕重整帝國形象,所以他讓允祿來到樂部制禮作樂。一個滿洲親王的生命史,由此得以和帝國的社會變遷相互呼應,這就是歷史迷人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