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豬是一隻特別喜歡翻字典的小豬,而且只要看到美味食物的單字,就會忍不住停下來看看解釋,所以才有了之前寫的〈好吃不過沙琪瑪:滿族傳統甜點的故事〉。這次,小豬看到的字是「蜂蜜」。大家可能會覺得蜂蜜不就是蜂蜜嗎?隨便找一本國語字典,它都會告訴你蜂蜜就是「蜜蜂採取花中甘液所釀成的甜汁。」沒錯,不過,在滿文字典「蜂蜜」的下面,還有一個字是「蜂蜜的主人」。

從歷史到科技,和人文有關的故事、新聞
歷史小豬是一隻特別喜歡翻字典的小豬,而且只要看到美味食物的單字,就會忍不住停下來看看解釋,所以才有了之前寫的〈好吃不過沙琪瑪:滿族傳統甜點的故事〉。這次,小豬看到的字是「蜂蜜」。大家可能會覺得蜂蜜不就是蜂蜜嗎?隨便找一本國語字典,它都會告訴你蜂蜜就是「蜜蜂採取花中甘液所釀成的甜汁。」沒錯,不過,在滿文字典「蜂蜜」的下面,還有一個字是「蜂蜜的主人」。
寫在前面,這篇文章中的每一張照片都是我自己拍的,並用搭載Oreo的PixeL系統內的智慧鏡頭來分析。都有移除地理資訊,可以點進去看分析結果並猜測Google是依照什麼線索給出了對或不對的答案。
………
如前文提到的部分,另有HDR+的軟體照相辨識技術,此HDR+是軟體運算上的新技術,跟一般手機上面的功能是不一樣的,目前除PixeL外,只有旗艦手機能有機會改機加入此技術,讓照相品質更好更討喜,可惜我手機限制,不能操作這個功能,有興趣的人可以再上網查詢。
再來就來提讓我感到驚訝的部分,相片即時辨認又往前跨一大步了,而且大眾未來都能使用。
想知道這是什麼環境嗎?別家店有沒有類似的窗簾造型呢?眼前招牌上賣的娃娃,除了直接搜尋俄羅斯娃娃外,也有可能用拍照的方式,直接找到其他造型,或由手機認出這其實是活人的頭而不是娃娃…XDDDD…好啦開玩笑的。
最新的狀況是這樣的,手機端可以任意拿過去或現在拍的照片,按下智慧搜尋,然後軟體會多管齊下,從照片上面的蛛絲馬跡,例如字體、室內室外、位置標記、物體形狀、建築樣貌等等,來做辨認。
搜尋自家貓咪時雖然沒有直接資訊但依然辨識出了毛色類似的貓咪
更可以從單一線索就做出辨認,這點對愛看景色、建築、花草、畫作藝術品的人來說特別實用。
例如,我拿了兩張自己拍的建築照片,已經「刻意移除所有字面與GPS資訊」,但很快地Google依然能認出詳細地點,並提供相關資訊。
而對不太明顯單一的多主題照片,例如室內聚會眾多餐點、過於複雜繁盛的樹木花朵,或是也能給出一定程度的延伸資訊。
照片上若有文字,跟之前的翻譯軟體一樣,軟體辨識後能同時提供可複製貼上的文字供用戶使用。
最值得深思的一項功能在這裡,人臉部分,被刻意拿掉了,雖然我們的手機陸陸續續開始對手機內的人像照片做辨識分類,但這程度不一樣。
因為一般人的手機和電腦,所存有的照片多半是自己生活環境的生活照片,而且較為隱私,扣除Google,他人無法任意拿來對照搜尋,無法從Google大數據系統中索取資訊。
即便經過美圖秀秀大量處理歷史人物圖像,智慧鏡頭依然知道這是人物造型而不給予辨識
不然,路上偷拍的變態,或者警察跟監想找抗議人士,就能隨意一拍,然後用軟體丟進Google大數據電腦裡,用所有世界使用者上傳的照片當作目錄,對照出眼前陌生人的身份了……
當然,警察有自己的查詢系統,但這規模不能相比,如果整組資料中心送給國家組織,那簡直就是寶藏。可以想見,Google資料庫那些難以計算的附有人臉的相片,再配上照片的GPS,把範圍例限定在台北市區,那用電腦雲端來追蹤一個人的出沒,或一個人半年來的行蹤,與誰碰了面做了些什麼,都不是難事。
而且這將不只有移動軌跡,更有鐵證如山的高畫質照片,畢竟,自己不想露臉,但這麼多的聚會照片總會有幾張上傳到Google的。如果不小心在鬧區的瞎妹鬧弟自拍背後出現,系統是可以自動辨識出來人臉並知道位置的。過去兩年的Instagram,照片標記用地圖方式呈現,的確也讓有心人士能跟蹤愛慕的人知道對方上一個打卡點與最近打卡點座落何處、住在哪裡。「打卡」算是自己願意提供地理資訊給大眾,那被照片上傳的你我他呢?
待續
前幾天,相關新聞媒體都在報導肯亞發現的兩隻白色長頸鹿,一隻是媽媽,另一隻則是牠的寶寶。牠們的身上幾乎看不到斑點。雖然人們過去也看過白色的長頸鹿,但每次拍到白色的動物,人們都嚇壞了。
原因也不難想像:這些動物就像童話故事裡的一樣。好像有人把牠們丟在那片風景裡,但是忘了幫牠們上色。所有人都想知道這些動物為什麼看上去會像幽靈一樣。
白色的母長頸鹿和牠的寶寶。照片來自Hirola Conservation Program
事實上,動物變成白色的原因有很多。這兩隻在肯亞發現的白色長頸鹿,在遺傳上屬於白色亞種。白色亞種的遺傳性狀會導致動物的皮、毛和鱗片失去顏色,但眼睛等器官卻不會變成白色。有些動物變白則是因為牠們得了白化症──那是一種先天性疾病,會抑制動物的皮、毛、鱗片和眼睛出現顏色。這就是為什麼白色亞種的動物有著深色的眼睛,白化症動物的眼睛卻經常是粉紅色的(其實是動物眼睛裡的血管透過透明的虹膜被我們所看見,所以看上去牠們的眼睛像是粉紅色的)
去年,坦尚尼亞的塔蘭吉雷國家公園也曾拍到白色亞種的長頸鹿;上個月,瑞典也才拍到白色的駝鹿。根據《國家地理雜誌》所說,這隻駝鹿不是白化症動物,而是有著部份來自白色亞種的性狀:只有有顏色的斑點才會留在身上。
這些白色動物身上明亮的顏色,並不利於牠們在荒野中的生存。根據俄亥俄州立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史蒂芬妮‧馬利尼奇的研究,顏色是動物據以生存的手段。她說:「當這些動物全身都是白色的時候,牠們更容易被掠食者看到和攻擊。」而白化症動物比較容易得到皮膚癌,因為牠們對陽光更為敏感。
下面還有一些不常見的白色動物照片,一起來看看:
照片來自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加州科學院最有名的住客之一,就是這隻名叫克勞德的白色密西西比鱷魚。牠有白化症。克勞德是舊金山的城市吉祥物,今年九月十五日剛滿二十一歲,博物館還幫牠慶了生。
生日派對上的克勞德看起來很開心。照片來自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照片來自BMC Genomics
這是雪花,目前人們唯一所知的白化症大猩猩,根據《國家地理雜誌》報導,牠在2003年因皮膚癌過世。雪花出生在赤道幾內亞,1996年被帶到西班牙的巴塞隆納動物園。牠去世後,科學家研究了牠的基因,發現雪花的白化症主要來自遺傳突變,可能和牠的父母有關。
照片來自The Good Stuff / PBS
美國伊利諾州奧爾尼市以有著許多白松鼠著名。有幾種理論試圖解釋白色松鼠為什麼要來奧爾尼,不過,這個城市可是很認真看待這些松鼠的:松鼠們在馬路和人行道上都有優先通行權,而且人們要持續計算牠們的數量,以確保松鼠們是健康的。2015年的時候數到有八十八隻白松鼠,比2014年的七十五隻要多一些。
照片來自Territory Wildlife Park / Facebook
這條珍珠一樣白的蛇是六月的時候在澳洲發現的,牠被交給了伯理泉野生動物園,後者把牠的照片放在粉絲專頁上面。這種爬蟲類是澳洲原生種,通常是深咖啡色的,不過我們這條不是!這條乳白色的蛇是白色亞種,除了眼睛以外全身都沒有顏色。
最後再來看一張白孔雀的照片,不用多說,這照片很酷。
照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原文出處:The Verge
雪豹已經不再被視為瀕危物種,但牠們還是很脆弱。│圖片為Julie Larsen Maher所攝
雪豹已經不再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了,但現在牠們仍被視為「脆弱」到可能滅絕的動物。科學家警告說,在偷獵和氣候變遷面前,這種大貓尚未真正遠離危險。
這個說法出自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一個追蹤動植物保護狀態的環境組織。在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協會主持雪豹計劃,同時參與國際自然保護組織評估報告的彼得‧扎勒(Peter Zahler)表示,雪豹的數量仍在下降,但是速度並沒有我們過去所想的那麼快。這個評斷實在是姍姍來遲:國際自然保護組織表示這是因為過去對雪豹的數量計算錯誤,這個物種早該在2008年就被改列為弱勢物種,而非瀕危物種。
雖然這是個好消息,但並不代表人們可以開瓶慶祝。扎勒表示:「沒人說雪豹已經被搶救成功、處於安全境地了,牠們的狀況只是沒有我們想得那麼糟,但也不代表很好。」
雪豹是亞洲的一種獵食性大貓,生活在十二個國家的寒冷高山地帶,包括中國、印度、阿富汗斯坦和俄羅斯。這種動物從1972年開始就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這代表該物種的成年數量在全球低於兩千五百隻,並且在過去十六年裡數量下降了百分之二十。然而,由包含豹屬協會(一個保護野生貓科動物的組織)在內的幾個環境組織提出的新評估發現,雪豹的情況並不符合以上兩個關鍵標準。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在改良計算雪豹數量的方法之後,發現成年雪豹在世界上的數量超過兩千五百隻,而在過去二十三年裡,數量下降的比例預估在百分之十左右(專家預估目前在野外大約有四千隻雪豹,最多有一萬隻。)在此之前,最後一次評估雪豹數量的時間是2008年,研究者用了有缺陷的方法去計算成年雪豹的數量,所以這種動物在最近幾年可能遠遠多於當時計算的數量。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表示:「這個物種早該在2008年就被列為弱勢物種。」
但是,專家表示新的列等仍然代表雪豹的數量在持續下降,只是下降速度沒那麼激烈。扎勒說:「牠們的狀況和之前比起來是好一些了。」
雪豹的威脅來自很多方面:偷獵者為了牠們的皮和骨頭而來──豹皮可以做成豪華的皮毛,骨頭則在亞洲某些地方被當成藥品使用。而人類的獵殺和新型傳染病,也使得雪豹的獵物如野生山羊和綿羊的數量減少。獵物減少,會導致雪豹去攻擊家畜,這又使得人類為了報復而去獵殺雪豹。雪豹的棲息地同時受到道路、礦山、鐵路建設擴張的威脅,從而限制了雪豹的行動。最後,氣候變遷也將這種動物置於危險之中:隨著全球暖化,雪豹活動的寒冷高山區域也隨之縮小。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資料顯示,雪豹的棲息地光是在喜馬拉雅山就減少了百分之三十。
保護雪豹的努力包括教育當地人雪豹所面臨的風險,好讓人們停止偷獵,並保護雪豹的棲身地。為家畜建造防止雪豹捕食的畜欄,也可以降低雪豹和家畜主人之間的衝突,終止報復性的獵殺行為。這些努力最大的挑戰在於,雪豹活動的範圍涵蓋十二個國家,總計超過69500平方英里。扎勒說:「這實在是一件大工程。」
去年,大熊貓也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從瀕危物種改列為弱勢物種。但就和雪豹一樣,科學家嚴正呼籲,這些動物在生態系統中都扮演著關鍵性角色。舉例來說,雪豹控制著獵物的數量,反過來維持了棲息地的良好狀態。扎勒說:「我很關心從瀕危物種改列為弱勢物種這件事會不會被曲解,牠們還是非常需要保護,以確保牠們是安全的。」
原文出處:The Ve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