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關於這裡
  • 聯絡我們
  • Facebook

搜尋

喜歡歷史和科技領域中,那些充滿人文溫度的特別時刻。想用認真的文字,對你說簡單的故事。

歷史小豬愛說話粉絲專頁

歷史小豬愛說話粉絲專頁
  • 迷走歷史
  • 建築故事
  • 多元文化
  • 電影時刻
  • 科技小事
  • 當代信仰
  • 動物世界
  • 未分類
  • Facebook

歷史小豬愛說話

從歷史到科技,和人文有關的故事、新聞

  • 關於這裡
  • 聯絡我們
  • 迷走歷史

鬼月晚上別出門?200多年前的他因為「這樣」半夜撞鬼

歷史小豬 2020-08-22

鬼月有諸多禁忌,從小晚輩總告誡我們,鬼月不要去水邊、晚上不要吹口哨,甚至不要在晚上晾衣服等等。除了多一分小心、避免發生意外之外,這些禁忌與諸多鬼月習俗背後往往也有著對逝者亡魂尊重的心意。

在尚未出現科學方法能夠驗證各種奇異現象的古代,人們固然對鬼又懼又怕,但也有不少人能夠冷靜以待,或是懷有好感,或是敬而遠之。清代的紀曉嵐便曾記錄這樣一個故事:

乾隆年間,有位國子監助教王之銳,為人正直,不管是學問、德行、操守都令人敬佩,稱得上是位「君子」。某天晚上,他到自家後院準備拔一些自己種的蘿蔔下酒,突然看到一個人影閃過。一開始,他以為是小偷,但人影瞬間消失,於是他想,這一定是鬼不是人,便大聲地喝斥起來。

沒想到他責罵的話聲剛落,後院的竹林裡便傳來一個人聲,對他說:「先生,你對《易經》深有鑽研,應該知道天地、陰陽的分別。人在白天行動,鬼在夜晚出沒,這正是黑暗和光明之分;人住在沒有鬼的地方,鬼住在沒有人的地方,這也是人鬼不會同時出現的原因。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人,也沒有一個地方沒有鬼,但人和鬼不會互相打擾,就算人鬼並存於世界上,也沒有關係。假如是我白天跑到你的房間哩,你罵我是有道理的,但你看現在都已經是深夜了,後院又沒有人,正是鬼出沒的時候。你跑到後院來,既不拿蠟燭,又不說話,黑漆漆靜悄悄的,我們兩個不巧撞見了,是你冒犯我,不是身為鬼的我冒犯你,我看到你之後,已經很客氣地避開了,你又何必這麼生氣地罵我呢?」

這位身有教職的王之銳先生可能沒想到自己晚上在家裡拔蘿蔔會遇到鬼,還會被鬼「教育一番」,但他到底是明白事理的人,聽了鬼的話,不氣反笑,說:「你說得對,姑且不罵你。」拔了蘿蔔就回屋的他,乖乖把夜晚的世界讓給鬼。

後來他對學生提起這件事,學生說:「這個鬼既然會說話,老師你又不怕他,怎麼不問他叫什麼名字,假裝和他聊天,問問這個鬼到底有沒有地獄冥府,也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啊!」王老師搖搖頭說,「鬼說得對,光明與黑暗各有各的世界,如果我跟他聊ㄉ天,人和鬼廝混在一起,這樣就沒有分別了。」

在兩百多年前的清代、夜間沒有電燈照明的日常生活裡,這個故事裡描述的黑暗與光明之分非常地天經地義。現代生活中,夜間燈火通明,鬼似乎失去了生存的空間,但不管是白晝或深夜,可怖和可喜的眾生相依然處處上演。「鬼」不因現代化而消失,人性也不因時代變遷而改變。與其戒慎恐懼地遵守各種「禁忌」,正直、尊重和謹守界線的心,或許才是明哲保身的不二法則。

  • 迷走歷史

亞歷山大東征後的希臘、羅馬在做什麼呢

歷史小豬 2020-08-15

以前讀古典西洋歷史時很好奇,希臘到底怎麼樣被羅馬取代,而成為羅馬的領土?歷史課本上沒有交代太多細節,從希臘馬其頓亞歷山大東征後,往往就敘述三大繼業者王國,然後結束於此,回頭跳到羅馬的發展史以及羅馬如何成為地中海帝國,那麼在這一過程中,希臘本土甚至雅典,到底怎麼變成羅馬領土的呢?

「希臘帝國」更接近抽象概念而非現實

希臘帝國終究是馬其頓與亞歷山大一時出現的大帝國思想,但此思想短暫且並未深根在希臘城邦內。希臘各城邦,在羅馬漸漸從都市成為一方勢力的同時,彼此之間依然在進行各類合縱聯盟,只不過,以前是希臘半島與愛琴海互打,現在又多加入一些受希臘影響的新國家進來,例如希臘化的托勒密埃及,或是希臘化的土耳其(賽琉古王朝)。

馬其頓、斯巴達、希臘,以及羅德、帕加碼等島嶼國家依然充滿複雜的利益關係,有點像中國戰國時期那樣,沒有永遠的敵人,而各敵人之間依然共享著希臘化文明的基本元素,其實連後來西來的外人:羅馬,也是極端崇尚希臘文明的一個鮮明例子。

這裡先跳題把這例子講清楚,羅馬是多麼愛好希臘文化?以雕像來說,我們現在能看到古希臘形象的雕塑,其實多半生產於羅馬時期的羅馬人手上,因為羅馬人太喜歡希臘雕塑了,所以一來請希臘匠師出口諸多雕塑到羅馬當富豪的裝飾,二來直接派工匠去希臘學習雕塑,而且愈希臘化愈好,因此並不流行新興的雕塑風格,反而嚮往古希臘的雕像,最好是一比一完全複製,因此大多數發現的雕塑都是產於羅馬並挖掘於羅馬,但因為造型是直接山寨拷貝希臘雕像,所以我們才能從這樣「贗品」中了解希臘雕塑的精緻與美麗。

回頭講羅馬崛起過程中這些城邦的鬥爭,隨著大國如位於土耳其的賽琉古、位於埃及的托勒密積極介入希臘半島事務之下,馬其頓這個原本代表希臘政治與軍事中心的王國紛爭不斷,後期就失去了當年亞歷山大稱帝時的領導地位,在反對馬其頓王國的過程中,甚至有些城邦選擇與新來的勢力:羅馬結盟,因此可以看到愛琴海上的城邦國家在不同時期做出不同的聯盟與對抗。

到了西元前3世紀,就我個人的觀點看來,這些所有參與的勢力都已經不是「希臘王國」了,但每個勢力都「相當希臘化」,各種結盟的過程可能只是反映當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結果,並沒有一種「大一統希臘」的勢力出現。

而唯一想要統領地中海而且有這種實力的,偏偏就是西方出現的那處羅馬王國,但它也相當希臘化,也常是希臘諸城邦的盟友。在羅馬擴張的過程中,希臘諸城邦依然希望保有自己的城邦政治自主性,但每當有糾紛出現時,就我看來,他們寧可與愛好希臘文化的羅馬短暫軍事結盟,也不要跟北方的馬其頓王國或斯巴達結盟,羅馬於是成為希臘城邦國家之間出問題時的公認公親事主,羅馬對於希臘半島與愛琴海的涉入操作也就愈加愈深。

到了西元前149年,馬其頓王國首先成為羅馬的省份之一,這時希臘各城邦的南邊還有一個「亞該亞同盟」,它過去曾聯合羅馬合作一起圍攻斯巴達,是力量強大的一個結盟體,但這次換成亞該亞聯盟要面對羅馬大軍了,也終於在這次,全希臘文化的城邦都團結起來對抗羅馬,不過,事與願違,聯盟失敗,科林斯、雅典、斯巴達等處都被征服,希臘半島完成占領後,緊接著就是愛琴海上島嶼王國的征服,最後,全部我們知道的希臘都在政治上成為羅馬的一部分。

至於羅馬如何跟賽琉古王朝與托勒密王朝互動與獲勝,就是後來的事情了。

 

作者:松阪豬(呂其正)

清領時期的打狗港
  • 迷走歷史
  • 多元文化

二次世界大戰下的高雄旗津

紀州庵松阪豬 2020-06-11

悲傷的音樂揚起

2003年1月,莫札特的音樂飄揚在高雄旗津港口一帶,一名加拿大學者與高雄市政府眾人搭船在旗后漁港東邊緩緩前進,這是加拿大學者史蒂芬的父親二次世界大戰時,身亡於此的現場。

高雄港

高雄港。Photo by CEphoto, Uwe Aranas or alternatively © CEphoto, Uwe Aranas

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昔日的「打狗」天然良港,逐漸被規劃與改造成新興的現代化港口,地名也從日本發音改成「高雄」二字。隨著日本南進化政策的開始,高雄成為日本往南征服菲律賓、馬來西亞的重要起點,隨之而來的是配合工業與軍事單位需求的產業,如日本鋁業株式會社、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此外,左營、萬丹一帶則被規劃成日本海軍基地,原本當地的居民都被迫遷村,軍事規範下民眾也不得進出這些地方,增添上了一絲神秘感。

清領時期的打狗港

清領時期的打狗港

這樣提供工業機能與日本海軍調動的軍事位置,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為首的同盟國軍隊當然不會放過,在日本軍隊開始從太平洋戰爭節節派退後,美軍同時也多次派遣軍機與艦艇對高雄港大肆轟炸,而且採取不分軍民的大量轟炸方式,傷害平民的事件多有,不少耆老也對高雄大轟炸頗有記憶。

日本時代的高雄港

日本時代的高雄港

回不來的父親

說到這裡,這又跟史蒂芬教授有甚麼關係呢?原來,日美交戰多年下來,在菲律賓一帶日本方面接收了不少敵軍投降的士兵,爾後成為「戰俘」。1944年年末,日方計畫把位在菲律賓馬尼拉的1500多美軍戰俘送往日本門司港,但戰俘船(鴨綠丸船)才出發一天,位於美軍大黃蜂航空母艦上的軍機就發現了該船,沒有判別且不知道船上有戰俘的狀況下,該船受到多次火力攻擊,鴨綠丸船因而停靠岸邊躲避,沒想到隔天又被盟軍軍機再次錯認,在大量攻擊之下,鴨綠丸在菲律賓Olongapo港口附近沉默,戰俘死亡300多名。

剩下的戰俘,在12月的平安夜被移轉到江之浦丸等船隻上,繼續北上,於1944年12月31日,到達高雄港口,等待下一進度的移轉。但沒想到美軍於1945年1月繼續由大黃蜂航空母艦發動飛機攻擊高雄港,這次轟炸再度造成300名戰俘死於轟炸,死者遺體則由日軍送到旗津一帶埋葬。最後歷經這幾波轟炸的戰俘,好不容易在1月月底抵達日本門司港,原本1500名戰俘活著下來的人數只有近500名,從菲律賓到臺灣,再從臺灣回日本本土,這趟戰俘移動的航程,可以說是一趟死亡之率,同時也是相當悲慘的運輸過程。史蒂夫教授的父親就是死於高雄港盟軍轟炸下不幸犧牲者之一。

倖存者的現身說法

2005年,84歲高齡的查理斯湯尼,從美國特地飛來臺灣,在蘇格蘭風笛吹奏的哀傷樂曲下,與30多名當年戰俘相關的人士,如親友、朋友,或者長官等,一起站在高雄新光碼頭默哀當年死去的戰俘。查理斯湯尼本人就是船上的倖存者之一,據他本人當時在報紙報導上的描述:「運輸過程中日方也不理會我們,沒水、沒食物,沿路先死了40多名同伴,到了高雄不久後,要重新啟程前往日本門司,沒想到再度遭受轟炸」。原來轟炸當時,船首與船尾都受到巨大損傷,開始下沉,有人直接被炸死,有人則是沉船後因不黯水性而淹死,港口四處都是浮屍。兩天後,日本憲兵讓存活下來的戰俘把這些浮屍集中,埋在現在大汕頭旁的中洲海灘。戰後這些屍骨輾轉先運送到上海,1949年運回美國夏威夷埋葬。

1920年代的高雄港

1920年代的高雄港

景點內含的多愁善感

海港似乎總是充滿著各種情緒,有遠洋漁船返國時親人團聚的歡喜,也有要前往遠方征戰或經商的離別感情,2000年後在許多史料公開、數位化後,也讓二次世界大戰許多臺灣各處發生的傳聞故事,不論悲歡離合,有了直接的證據,證明發生的時間以及地點,也讓與事件相關的後代能循線找尋蹤跡。若真有魂魄,希望1945年這批一天內「蒸發」在高雄港內的300多名軍人,能安然歸於其意願所屬之處。

 

資料來源:

  1. 盟軍遺族來台憑弔,20030216,聯合晚報,2版
  2. 二戰戰俘 高港悼400亡友,20050110,聯合報,C2版
  3. 美軍誤炸江之浦丸戰俘船事件,網站資料,擷取於20200408,網址:http://taiwanairpower.org/blog/?p=14434
  4. 高雄港的故事,網站資料,擷取於20200408,網址:http://takao.tw/kaohsiung-harbor-story/
臺灣大學徐州校區教學大樓
  • 迷走歷史
  • 多元文化
  • 建築故事

漫步徐州路: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臺灣大學徐州路校區(下)

紀州庵松阪豬 2020-01-20

在看完臺灣大學徐州校區從日本時代遺留下來的行政中心後,你會很自然地因為校地中心特地設計一圓形水池以及圓環之故,順勢走到中心處:今日的教學大樓。這教學大樓色調與用材都與剛才的行政大樓類似,因此你並不會感覺這是兩組衝突的建築,反而在中心水池的聚攏之下,你又會感覺自己在小合院外的大合院,所有的建築物都圍繞著水池而建,這是空間上的巧思。

徐州校區校內一景

教學大樓不直接設置在水池旁,你要走入一條小小的走道:佈滿綠意的草叢以及兩株碩高像是衛士一般的榕樹才行。走入前,只隱約見到走道遠端的教學大樓中心處,走向前,那教學大樓中心底座的由線條劃分而成的三道拱門,每道拱門柱體上都有隨角度劃分的線條,能引起視線往中心上方看去,也就是拱門上拱心石的位置。在歐洲城市,這樣的拱心石拱圈常用在底部樓層與大門口的位置,厚實穩重、線條穩定,是歐洲建築對建築立面底層常使用的方式之一。

臺灣大學徐州校區教學大樓

臺灣大學徐州校區教學大樓

三道拱門作為入口,一樓部分還另外加了類似牛腿的支撐物當作裝飾,牛腿之上接上切割一樓和二樓的水平線,水平線之上就是上述所提希臘三柱式中的多立克柱式了,四道多立克柱式開了三面開口,內部是陽台,陽台內則是教學大樓二樓中心的重要空間,將重要空間放置於坐南朝北又有半開放空間即陽台能做阻擋緩衝的地方,同時陽台向外又有相當好的景觀。

徐州校區教學大樓中庭

徐州校區教學大樓中庭

回到1920年代,該處小門對面還有一處大水池,周遭也依然有未被開發的水田,間夾幾處日式文化黑瓦的日式宿舍與漢人合院,景觀可謂相當優美。

 

走入一樓內的廊道後,你會看見一樓表面皆是由紅磚拱圈組成的對外開口,一樓廊道又由拱圈造型連接彼此,而門窗多為細長開口的長窗形狀,也有部分仍存日本時代上下推拉的舊式窗框。走在走廊上,在這一方、一園,以及光線照入拱圈內廊道的變化光影,倚靠在石製欄杆上看拱圈外的植栽,實在可說是紅磚與綠意的顏色饗宴。

從戶外接入校舍內的弧形罩頂

從戶外接入校舍內的弧形罩頂

臺灣的日式宿舍多用水泥文化黑瓦,這裡的特色在於,即便是採用大量歐風造型而形塑出的校舍,它們的屋頂並非平面,而是坡道斜面,斜面屋頂上,也使用文化黑瓦排列而成,煞是一種秩序的美感。和式屋頂、歐風屋身,然後是以水池為中心放射出的滿滿綠色景觀,再加上該校區周遭並沒有高樓影響天際線視線,前面的色彩若遇到良好天氣,還會有蔚藍藍天與白雲四佈的美麗留存呢。

徐州校區教學大樓中庭

徐州校區教學大樓中庭

作者、攝影:松阪豬(呂其正)

今徐州路臺大法社學院日本時代樣貌
  • 迷走歷史
  • 多元文化
  • 建築故事

漫步徐州路: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臺灣大學徐州路校區(上)

紀州庵松阪豬 2020-01-17

你曾漫步在臺北捷運善導寺站以南一帶嗎?特別是林森南路、濟南路,還有徐州路上嗎?可曾發現,這邊馬路兩側大樹蓬勃,在光線照落下顯得綠意盎然,車輛也不那麼多,這樣散步起來,路就是走得特別輕快。

 

這一帶的歷史與各個教育機構上一篇我們已經大略提過了,接下來想要向大家好好介紹一處可說是迷你版的建築風情良好去處:臺大徐州校區。這個校區,幾年前依然為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相關系所使用,但隨著相關系所陸續搬到公館總區,這邊更顯得人煙稀少,信步走來,大門兩側的石柱,和這張老照片顯示可以說差異不大,除了「臺灣總督府臺灣高等商業學校」這塊老照片上的名稱,以及內部若干建築改變外,這裡校地依舊,景物依然,彷彿一道時光之門一樣,踏入內部的同時,就帶你回1960年的臺大法社學院、帶你回日本時代的高等商業學校,更帶你回日本時代臺北城內外那片美麗景色,以及開闊的天際線。

 

徐州校區入口現況

徐州校區入口現況

今徐州路臺大法社學院日本時代樣貌

今徐州路臺大法社學院日本時代樣貌

 

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設立於1919年,恰好是一百零一年前,客群是臺灣島上結束中學校課業後,對商業特別有興趣的學生。戰前臺灣的學制是(小學校或公學校6年)→中學校(5年),因此,進來高等商業學校的新生,也是今日高三生17歲左右的年紀了。

 

高等商業學校內部設有貿易專修科與東亞經濟專修科,這在當時已經是很高等的教育以及很專門的科目,並非實業用途的教育。入學生中也多被是日本內地人。隨著二戰爆發,學校內的貿易專修科也改稱為南方經濟專修科,因為當時大日本帝國的一大野心就是往南洋發展,影響所及,連學術圈也無法避免這樣的政治與戰爭風暴。

 

若你是1920年代入學的高等商業學校新生,站在門口,你會看到甚麼樣的景色呢,大部分跟今日是一致的,左手邊,是今天的行政大樓,入口以石造樣貌拱心石,做出厚實雄偉的感受。一樓兩側,則以紅磚拱圈配低矮的欄杆,做出南國特有的廊道,這廊道是很重要的,在臺灣以及其他同緯度的國家,殖民者來到此都不能適應當地的氣候,因此,紛紛在主屋建築外多加一條走廊,夏天時能讓陽光不直射,並讓空氣暢通。若在二樓,廊道就可能兼具室外陽台的功能,這些基本上可以稱為「殖民地陽台」樣式。

 

臺大徐州校區行政大樓

臺大徐州校區行政大樓

再回到行政大樓,大樓的二樓,灰白橫條裝飾下,立了兩條高品質紅磚砌成的方柱,直通一樓。粗大方柱的二樓內側陽台眺望區,除了圓圈欄杆裝飾外,還立了較小但精美的愛奧尼亞柱式,其特徵是柱頂有兩處漩渦型的造型。這是希臘三柱式(愛奧尼亞式、多立克式、科林斯式)的其中之一。愛奧迪亞柱式是相對精巧的柱式,常用於較高樓層以及較顯眼的地方,若你再細看二樓兩側的廊道,就會發現建築師改用了多立克柱式,這是一種簡單、乾淨,無其他裝飾的厚實柱式。因此,該建築中心一樓是厚實的石造貌大門,中心二樓陽台處,接著用相對繁瑣的愛奧尼克柱式,吸引你的目光,這實在是建築師善用古典元素,所精心安排的一道目光饗宴。

作者、攝影:松阪豬(呂其正)

延伸閱讀:漫步徐州路: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臺灣大學徐州路校區(下)

地點為今日的成功高中
  • 迷走歷史
  • 多元文化
  • 建築故事

中山女中其實是北三女?立法院是北二女?那成功高中和建國中學的關係又是甚麼呢?

紀州庵松阪豬 2020-01-17

說個很長的名稱故事。

中山女中在日本時代實際上是北三女,日本時代常搬遷,一開始在廟宇內,後來遷移到西門町內江街一帶,然後因為日本貴族來訪覺得校地太小的緣故,後來就計畫遷移到今天的位置,現在中山女中的位置遠離當時的市區,算是被田地圍繞的校園。

北三女重視過去的校舍,遷移過程移了一棟重要的木頭老屋搬到現址,但已不存。

戰後想跟北一女互換頭銜,失敗,各種因素之後改稱自己中山女中。

北一中、北二中也跟各地一中與二中一樣吵架,後來就改叫「建國成功」

地點為今日的成功高中

地點為今日的成功高中

善導寺一帶文教區域基地大小北二女、北四中,戰事爆發到日本人走後,就差不多停擺了。四中的位置原訂在和平高中,不過校舍根本還沒蓋。

北二女在日本時代運作良好,是現在的立法院。也是日人重點學校,但詳細情況資料比較少,畢竟日人都回去了,又不像北一女能有原本的學校機能去典藏和回憶。北二女戰後就被併校,消失,嗯… 後來就變立法院了。那些學校資料不知道去哪了,也許在某立院助理的腳踏墊下面(?),認真!

講這些名稱變化很頭昏。讓我更有興趣的,其實是從空拍機的視野來看這些教育用地:1)立法院,2)開南商工,3)成功高中,4)台大徐州院區,5)台北商業大學,以上機構所佔的建地面積,其實是差不多的。當初都是很高等的教育機構,每間學校收少少的幾百人,校地也就這樣小小的。

開南商工其實日本時代就有了,校史悠久,當初也是非常高段的私立學校。名稱取自總督府要「開拓南洋」的意思聽起來很霸氣壞壞的,也是百年老校了,尚留兩組類似台大的舊門柱,其他情況就不清楚了。

戰後台大徐州校區,前身為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幸運地增建不多,武德殿和圖書館被拆掉而已,其他部分沒有拆掉太多建物。立法院北二女,雖然有被美軍炸到,但也因緣際會重建回來,今日看起來變化不那麼大。

今徐州路臺大法社學院

今徐州路臺大法社學院

相反的案例:成功高中收到三千人,原本的台北州立商業學校也邁向北商時期,然後不斷蓬勃發展。現在都高樓林立頂樓還可以打網球羽毛球,地下室有操場了…日本時代的硬體遺跡幾乎是沒有。

講白一點,校地就是那麼小,日本時代預期只收數百人的規模大小。但因為戰後每間教育機構的發展情形和政策不一樣,人太多的校舍就被翻過一輪全拆了,北商應該也差不多。這兩處沒留什麼痕跡可以想像古今。

今日,徐州街一帶文教氣息至今依然還在。很難得。我很喜歡這一區,除了晚上人太少,食物又太少之外。畢竟,晚上大家都下課了,除了青島國宅和紹興南街外,中間真的是大樹林立,鮮有人跡,浪漫約會的好去處。

善導寺一帶文教區域基地大小

善導寺一帶文教區域基地大小

文:松阪豬(呂其正)

  • 電影時刻
  • 迷走歷史
  • 多元文化

返校,其實沒有人想得起來

紀州庵松阪豬 2019-10-03

入住日式宿舍的外省家庭,把沙發、家具、神明桌、鋼琴通通放在榻榻米上,進出不一定脫鞋子這點,的確跟《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樣,反映了那個年代一群抗日過的將官住在「日本鬼子」木屋內的詭異感。一群外省人要用榻榻米?甚至連那個警衛亭也一樣,一位參加過裝甲兵部隊、聽著中華民國裝甲兵之歌的退伍忠誠校工,要在日本人留下的學校木屋內渡過餘下的工作生涯,大時代,誰知道會如此呢?

Read More "返校,其實沒有人想得起來"

  • 迷走歷史
  • 多元文化
  • 建築故事

成功高中-臺北州立第二中學

紀州庵松阪豬 2019-09-27

現在去成功高中,只會有「民族奠定了復興基礎為台灣創造了光榮歷史」,這類跟自身學校和周遭生活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教訓歌詞。入口有孫中山頭像,左手邊有孔子像,旁邊是鄭成功紀念碑,日本時代的痕跡算是徹底被抹除了,除了那一排大王椰子,可能是日本時代留下來的。

Read More "成功高中-臺北州立第二中學"

  • 迷走歷史
  • 多元文化
  • 建築故事

新莊老街與靈光一閃的過去

紀州庵松阪豬 2019-09-27

一系列以前在保護武德殿運動時收集的老照片,青年團那張最有可能是武德殿正面,但更可能是新莊街役場

Read More "新莊老街與靈光一閃的過去"

  • 迷走歷史
  • 多元文化
  • 建築故事

從庶民經濟到商業襲捲│新北戲院的前世今身

紀州庵松阪豬 2019-05-03

戲院,是影視產業的基礎根基。除了片場、人才、硬體器材之外,戲院是將電影與大眾市場連結的橋樑。透過票房收入,支持有才華的導演、以及相關從業人員繼續工作,是戲院在電影產業中無可替代的角色。
在商業影城成為主流以前,臺灣各地其實都不乏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老戲院;其中,新北更是許多老戲院藏身之所在。為了服務從外地移民而來的勞工階層,這些戲院不僅成為電影的窗口,也成為新北人口遷移歷史的文化證據。

Read More "從庶民經濟到商業襲捲│新北戲院的前世今身"

文章導覽

1 2 ... 9 下一頁
歷史小豬愛說話
本站採用 WordPress 建置 樣版: Booklet.
 

載入迴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