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歷史?讓我想一想

〈讓我想一想〉是陳綺貞於1998年發表的歌曲。她說,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她需要多一點時間、多一點空間,「好讓我再想一想。」

不只是陳綺貞,似乎所有人都有這樣需要停下來想一想的時刻,而思考的對象不只是當下,還有過去與未來。張愛玲曾經引用過一句法國諺語,說這世界人心千百年來「越是變,越是一樣」,而她在散文〈談看書〉裡也曾經引過法國史學家佩奴德(Régine Pernoud, 1909-1998)的話,指出「事實比虛構的故事有更深沉的戲劇性,向來如此。」同樣地,當2016年南韓總統朴槿惠醜聞一步步爆發的時候,有許多評論說「現實比戲劇更荒謬」,更印證了這一點。我想,或許這就是有許多人對過去所發生的事實,產生巨大興趣的原因。

但是「過去所發生的事實」就是歷史嗎?如果我們不覺得當下此刻之前所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有被稱為「歷史」的價值,那我們到底要如何定義「歷史」的內涵呢?

美國史家莎拉‧瑪札(Sara Maza, 1953-)所撰寫的《想想歷史》這本書,探討的主題似乎和我們上面提出的問題有關,但與其說她想給讀者答案,不如說她更想帶著讀者一起練習對過去發問。

下面兩本書封分別是《想想歷史》繁體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封面。認真說,繁體中文版的封面設計,似乎就和生硬的歷史學一樣讓人卻步,還不如英文版的封面,也許是年輪,也許是線團,又也許是剪黏過的文字片段,賦予了「什麼是歷史」更多隱喻。不過,中文世界的讀者也不用灰心,因為「一號課堂」APP這個知識播客(Podcast)平台,為人們請到了「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胡川安來為大家說說這本書。

想想歷史書封

莎拉‧瑪札,《想想歷史》,台北:時報出版社,2018。

Sarah Maza, “Thinking About History”, 2017.

胡川安說,人們喜歡的歷史有很多種,但當我們針對「歷史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追問下去,則會得到許多不同的答案。歷史是「來自過去的聲音」還是「帝王將相的傳記」?另外,在歷史學的研究領域中,更分有社會史、文化史、宗教史、思想史、經濟史等等。胡川安告訴我們,似乎所有人類的過去,都可以成為歷史,所以歷史在人文學科中,才會如此重要,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會對過去有點興趣,至少,人們經常會透過了解自己的家族史,了解自己從何而來。

在這段說書中,胡川安引了一句歷史系學生聽見後必然會心一笑的話。他提到:「英國史家E. H. 卡爾曾說:『歷史是史家與事實之間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是現在和過去之間永無止盡的對話。』」然而,這樣的對話,真的是只有歷史學家才有能力實踐的嗎?這樣的對話,不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在回顧過去時,那種思考、假設、求證的過程嗎?「想想歷史」,到底是教我們「想一想歷史是什麼」?還是教我們「面對歷史時,該如何進行想像與思考」?抑或是試著教我們,「面對過去時,可以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

想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大家不妨下載「一號課堂」APP,找到「高效‧聽書」單元,選擇「社會人文」分類,就可以在大約三十分鐘內,聽聽「故事」網站的主編胡川安為你深入簡出地講述《想想歷史》這本書,以及它想要帶領大家思考的問題。

一號課堂官方網站,手機點擊可直接下載APP

註:《想想歷史》一書由時報文化出版,導讀人是「說書Speaking of Books」網站的創辦人陳建守,他在2008年與西方多位當代史家交流,進而出版了《史家的誕生:探訪西方史學殿堂的十扇窗》一書,對我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這十年來,陳建守學長在歷史普及和深度史學討論兩大領域都扮演著引路人的角色,改變了歷史在臺灣大眾視野中的既定印象。在此悄悄地向陳建守學長以及所有協助他的團隊致上謝意。

Comments

comments